俗話說:不吃不知道,一吃胃就笑。三門小吃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做工精巧口味多樣,更兼與傳統民俗沾邊兒,既有味道又有故事。所以嘛,龍顏就大悅啦。
皇帝抹著油汪汪的嘴唇下旨:“三門小吃,可以吃一點”。
究竟是哪些三門東東讓吃過天南海北海內海外名食大菜的皇帝陛下和村婦姐姐如此開心呢?現按皇帝喜愛程度依次排名如下:
一是麥焦,也稱“食餅筒”,它是一款菜香四溢味道十足且蘊含團圓之意的小食。其制作過程是先做好圓如滿月般薄薄的粉皮,再將事先炒好的十多種菜蔬壓實放入,包裹成竹筒狀或牛角狀即可食用,也有放在鍋里烙成金黃色吃的。麥焦的最大特色是皮薄餡兒極大,又因餡兒的內涵十分豐富,所以入口即發出多種香氣,繞嘴不絕。
皇帝認為,三門麥焦其實和東北春餅就是一母生雙胞胎。只不過麥焦個頭更大些,包進去的餡兒更多些而已。
二是麥餅:麥餅分甜、咸兩種,甜的以糖和芝麻為餡,咸的內放蝦皮、蔥花、肉丁、香干等物。制作時將餡兒放入搟成團扇狀的面皮內包好,下鍋烙熟即可。麥餅吃起來皮脆餡香(或甜) ,咔嚓一聲咬破,肉汁糖汁一涌而出,令口舌十分受用。
關于麥餅,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早在南宋初,金兵大舉入侵,奸相秦鄶對侵略者納幣稱臣茍且偷安,對抗金將士卻極盡打擊迫害之能事。廣大愛國軍民對此恨之入骨,無以泄憤,就發明了一種餅,起名麥缸餅(諧音“賣國餅”),就是今天的麥餅。
三是糟羹:糟羹亦稱糊頭羹,是一種元宵節食品。本來,中國各地過元宵節都在正月十五,而且都吃湯圓。三門人偏偏不,人家正月十四過元宵節,吃的是糟羹。并非三門人另類,這里有一個典故:據說明嘉靖年間,大將戚繼光在臺州抗倭,定于正月十五元宵夜向敵人發起總攻。時值冬季,天氣寒冷,城里百姓為給將士們驅寒和提前過元宵節,就專門制作了糟羹這種食物。糟羹分咸、甜兩種,咸糟羹的主料為米漿,佐料為芥菜、香干、目魚干、蝦皮、川豆板、冬筍、牡蠣、花生米、香菇、咸肉等物,切成碎丁混燒成鮮香美味的糊狀小吃。入口滑膩香(甜),十分暖身。
四是青糰:青團俗稱“青燕”。每逢清明節,三門人就上山采集綿青(鼠曲草)和糯米青嫩草,煮熟后搗成糊狀,拌和糯米揉成面團,再嵌進餡料即成。餡料有甜有咸,再在正反兩面貼上新采的梓樹葉,用蒸籠蒸熟食之。
皇帝最愛吃的是泰水大人自己制作的紅豆餡青團。食后當即題詞:“甜得安逸,粘得難纏”。
五是扁食:將麥粉揉成薄皮,切成方塊,包上肉丁、香干、筍干、粉絲、蝦皮、蔥花等炒制而成的餡料,入鍋或蒸或煮。若油炸來吃,則稱“扎羹”。扁食狀若混沌,但個頭比餛飩大得多。味道依餡料而異,與北方蒸餃相似。
此外還有松花餅、豆腐餅等,總之是名目繁多不勝枚舉,請看官在下面的圖片中按圖索驥吧。
哎呀呀,忘了說啦。這季節三門的草莓大量上市,絕對看相美好且肉厚汁多味甜,而且價格極為公道,僅5-6元一斤。
最好要著力強調一下,我倆可絕不是僅僅貪戀口腹之欲之徒。大吃之余,對三門的景色也做了必要的考察體驗。三門縣城人口20余萬,三面環山,層巒疊翠,空氣極鮮,南山北山均可徒步攀登,適合健身運動。老城區的小巷子古樸仍在,小吃遍地,新城區內高樓林立、花紅草綠、道路寬闊、人車不多,實屬宜居之地。
饞鬼,張嘴就是吃,太沒追求啦。
********************************************************
麥焦,也叫卷餅筒,類似北方的春卷。
麥焦的形狀有卷筒形,也有三角形,皇帝拿的這個就是三角形的。味道同樣好吃。
麥餅的制作過程與麥焦相近,二者不同的是形狀,還有,麥餅是放在鍋里煎,所以皮脆餡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