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小米,不知道有多少人對他“恨之入骨”。前不久小米透露出來5月15又有新品發布,通過經驗每逢小米出新,同天必然會有其余品牌在發布會上有所動作,這已經成為一種競爭方式。并且隨著各大品牌紛紛做起了互聯網品牌,小米也會不時湊湊熱鬧報復一下。據悉,5月15日同天nubia UI2.0正式公測、NESO平板發布、京東虛擬運營商業務上線三場發布會分散媒體視線。究竟小米做了什么?讓國產“友商”如此仇視?這顯然要從2011年小米發布第一款手機開始說起了。
針對小米系列選題,針對“萬人恨”的小米從不同方面進行全面的闡述。今天小編為大家闡述第一篇,跟眾位看官一起盤點小米的前世今生與企業大事件及產品線的轉折點。另外把產品做關系圖。希望對大家了解小米從2011年到現在的發展歷程有個大概的了解。
另外我們還另外針對小米“萬人恨”從互聯網思維、戰略轉向、“雷布斯”VS“喬布斯”及MIUI等不同方面分析小米這三年來的情況。如果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持續關注后續的報道。
三年8款手機 獲得年銷售量第一
小米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新品牌到現在“萬人恨”的局面,是有一個過程的。我們首先來看看小米從2011年開始發布手機之后的一些大事跡。
2010年4月:小米公司成立,專注于智能手機自主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定位于高性能發燒手機。
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機1正式發布。
2011年12月18日:小米手機正式售賣。五分鐘內30萬臺售完。
2012年6月26日:小米完成新一輪2.16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40億美元。
2012年8月16日:小米手機二代及小米1S發布。
2013年3月1日:MIUI V5版公測。
2013年3月19日:小米盒子開始銷售。
2013年4月9日:雷軍連發四款新品:MIUIV5手機系統,小米手機2增強版2S、小米手機2青春版2A、小米盒子
2013年6月24日:晚上8點-6月27日小米新品活塞耳機開放預約
2013年7月5日:小米正式發布了微電影《1699公里》
2013年7月紅米手機上市
2013年8月12日:僅90秒網上10萬臺紅米售罄
2013年8月23日:新一輪融資100億美元,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
2013年9月5日:小米科技小米手機3和小米電視。
2014年3月16日:紅米Note手機首發
2014年4月22日:小米公司啟動了小米新域名mi.com
2014年4月23日:小米路由發布,小米路由器mini發布。
以上這些大事件來看,小米手機方面共出了先后只出了8款手機。就線上銷量而言,小米去年一年就銷售了1368.8萬臺。,比去年三星線上916萬臺的銷量還要多,站到了線上手機銷售量冠軍的寶座。巨大的吸睛力和吸金力讓多數常見看著都會眼紅。
小編分析小米拋開產品成功的原因有三方面,雷軍真的抓住了“中國人人性”。
首先:低價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還不是很平衡。低收入群體是金字塔的基座,小米“性價比”非常接地氣,直接讓人對這個在電子行業首次主打性價比的品牌第一印象產生了好感。
其次:饑餓營銷
性價比高,你就需要排隊購買。這下小米的“F碼”出現了。側面體現國人“愛排隊”的趨勢,排隊到你不買不行了。小米又制造了別人都買上了,你也失去理智去排隊的現象。在排隊中,小米還不時維護著這些“米粉”,鼓勵你“賣不上別著急,我們也沒有辦法,你看!產能跟不上我們在抓緊生產,買不到手機買個耳機或手機殼來解解心寬”。創造了一個替客戶著想的形象。這些“米粉”為小米手機帶來了難以想象的良好口碑。
最后官網購買
官網購買看似無可厚非,但是確實是最直接壓縮成本的表現,節省了在B2C商城的抽成。成功的為官網進行了導流不說,也培養了用戶在網絡購買手機的習慣。這惹怒了京東商城,這件事我們會在“內憂外患”部分詳細分析。
抓住用戶以后就提高了品牌的口碑,而且這種形式有先入為主的特性。所以后續品牌就算照搬也不會具有小米同樣的效果,所以小米的營銷模式是無法復制的。自然眾多國產廠商自然會眼紅。
小米手機及周邊產品盤點及命名規則
這里提到了小米手機有總共到現在為止有8款產品,兩款概念產品。作為主干的小米手機出了三代,其中后續加入了紅米系列。它們關系如何小編自制了一張關系網,希望能讓大家更直接的了解小米的產品線。
通過這張圖我們清晰的看到,小米的命名規則。主要以小米手機/紅米手機為主線。拓展產品有一代小改款以S命名。這也是多少學習iPhone系列產品命名規則。這樣自然讓人可以輕松識別機器的參數定位及品牌更新規律。
這樣個人感覺比某些品牌每出一款產品就有個命名而實際同質化嚴重的行為辨識度高很多。尤其有些“青春版”/“暢享版”/“極速版”更是不能讓人理解。
準備轉型 小米轉移用戶、媒體注意力
縱觀小米、今年除了一部紅米Note之外,基本上都是忙于小米路由、小米盒子等智能周邊產品。號稱小米接下來布局是要“占領客廳”。而紅米Note除了價格之外依然沒有太多亮點。同時還不支持4G。
確實,在硬件方面目前硬件進入瓶頸期,雖然不斷的提升主頻與GPU,但是4核一年多普及市場以來仍然沒有看到破局之路。小米也沒有辦法在硬件上下更大的功夫。小米的這個策略是個非常巧妙的做法。只是能撐多久還是個未知數。今天晚些時候,小米很可能揭露3S的面紗,支持4G以成為必然,不過搭載驍龍801的升級對于前代來說也只是算小幅度升級。
三次轉折并不順風順水
小米手機發展看似順風順水,但是其中有三次產品方向上的轉折,有些成功有些失敗,小編在這里回憶了一下,這幾次轉折基本上都是“打臉”嫌疑,讓人印象深刻。
小米開始雷軍有一句名言:“沒有設計才是最好的設計”。這句話是為了解釋小米手機控制成本,節約外觀設計成本的做法。立足點為“惠之于用戶”所以成為經典,被眾多媒體評測所引用。但是直到第三代發布,小米3外觀設計上作為重點雷軍講了很多。搖身一變“小米也懂設計”可是并沒有讓用戶買賬。
CPU選擇
小米從頭開始綁定高通,隨著影響力的提高,高通把大部分芯片首發權交給了小米。但是隨著小米拋棄高通選擇NVIDIA及MTK降低成本后,也承擔了相應的后果。目前高通801已經在HTC M8、三星Galaxy S5、vivo Xplay 3S、OPPO Find 7等多款機器上應用,而小米3S卻遲遲沒有發布。而且4G也要遲于多數品牌。
進入千元市場
隨著中端市場的崩塌,2000元-4000元手機市場銷量衰減,HTC、三星均食了惡果。小米看準千元級市場推出了紅米。違背了當時的宗旨為發燒而生,極致設備。在千元級市場攪局一番,基本開拓出不小的市場,奠定了千元級行業“大哥”地位。
跑分一落千丈 從跑分王到“不服跑分”
小米進入千元級別,采用了MTK真八核。分數一落千丈,不過雷軍手眼通天,有網友爆料已經秘密收購安兔兔公司。立馬小米的口號變成“不服來跑分”。總之小米進入移動互聯網行業動靜不小,在外媒眼中“中國”的蘋果也是一個不低的評價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