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恐懼癥” 反映心理亞健康

生活道理評論1,481閱讀模式

在那杯光酒影與煙霧繚繞之中,同時隱伏著激烈的利益搏殺。年會不僅是一個展示實力的大舞臺,更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年會究竟是機會還是雞肋,在于自我的價值定位;年會究竟是聚會還是“戰場”,在于自我的心理調試。

  年終歲末,年會成了白領們熱議的話題,準備年會成了工作之外的重頭戲,甚至是主要工作,有人樂在其中,更有人因此稱好大的“鴨梨”。調查顯示,66.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患上了“年會恐懼癥”,其中18.1%的人有“非常嚴重”的“年會恐懼癥”,48.3%的人“比較輕微”,有25.0%的人因為要表演節目而感到焦慮。

  年會本是企業的組織行為,早些年就是“吃飯、抽獎、發獎金”。現如今,年會也“與時俱進”,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除了款待員工之外,年會更多的是一場推介企業文化、提升員工凝聚力的聚會。在那杯光酒影與煙霧繚繞之中,同時隱伏著激烈的利益搏殺。年會不僅是一個展示實力的大舞臺,更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

  同樣的課題,有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有人卻畏手畏腳、瞻前顧后。同樣的“年會恐懼癥”,也有著不同的“病根”。一是忙碌型,焦頭爛額、疲于奔命,下班之后加班,加班之后排練節目,費時費力還費錢,苦不堪言。二是畏懼表演型,眾目睽睽之下,緊張、焦慮情緒油然而生,害怕當眾出丑、丟人現眼。三是壓力型,不論是完美主義的自加壓力,還是部門領導的外部施壓,“發錢會”早已變成了“壓力會”。四是創傷型,“一著被蛇咬,三年怕井繩”,過往的失敗經歷在心中留下了難以縫合的創傷,害怕登臺表演會“重蹈覆轍”。

  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句精辟臺詞,“真正的救贖是我們自己”;中文名著《紅樓夢》也有句經典詩語,“心病還需心藥治,解鈴還須系鈴人”。消除“年會恐懼癥”,也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依靠成千上萬的白領職員的自我“救贖”。畢竟,年會究竟是機會還是雞肋,在于自我的價值定位;年會究竟是聚會還是“戰場”,在于自我的心理調試。

  此外,于此事上,我們也呼吁公共機構和民間力量參與“埋單”。一是要建立長效的“安全閥”機制,加強對國人心理健康的財政投入和公共服務,讓白領們的壓力、焦慮、恐慌等緊張情緒,有足夠的渠道去釋放和排解。二是要加強心理咨詢服務,為員工們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場場年會,將成千上萬的人維系在一起。名利場也好,是非地也罷,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職場上的陰晴圓缺,在一個個或大或小的舞臺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迷途的心靈需要被救贖,需要有人指路。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2年12月21日02:09:19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2552.html

發表評論

匿名網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確定

拖動滑塊以完成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