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對諾基亞的感情,高杰給出的答案是“愛恨交加”。這個企業的好就不必說了。諾基亞提供優越的條件雇用他,他愿意為之奉獻最大的力量。但恨是因為對這個企業感到失望。“我很傷感,過去幾年我和我的團隊花了很大的勁頭,想扭轉它的頹勢。雖然拼盡全力,但是沒有成功。”
李星,2007年進入諾基亞,與王琦不同,她在諾基亞工作三年后主動選擇離開。當時很多同事勸她不要走,她仍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如今當時勸她留下的同事都很羨慕她。
如上述諾基亞員工講述的人性化的工作環境,還算不錯的薪水,李星為何當初要離開?她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在諾基亞干了三年,確實進步很快,部門間的合作很默契,但再往上晉升基本沒有空間,很多在諾基亞干了十來年的同事到被裁員之前還是普通員工。此外,雖然諾基亞的工作環境好,也不用加班,但其薪水在同類企業當中并不算高。”王琦也反映了類似現象,在諾基亞干了8年到10年的同事很多,但職位并不高,沒有大的升遷空間。為此,很多人就混日子,因此諾基亞人浮于事的現象很嚴重。
曾經有78%的員工選擇安卓系統
諾基亞讓李星失望,除了人浮于事,更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上層屢次決策失敗。2008年諾基亞收購了塞班公司,破壞了塞班操作系統已形成的強大生態系統平衡。隨后又過早宣布放棄塞班操作系統,使得塞班操作系統生態系統頓然瓦解。此后,把谷歌作為其向互聯網轉型期的主要競爭對手,錯過了利用安卓操作系統崛起的機會。之后,仍然忽視手機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把手機主要功能依然定位在2G通話上,可是這時用戶已開始逐漸上網、聊天、看視頻了,而且已經離不開了。
李星說,最終讓她下定決心離開的還是諾基亞的“大企業病”。“早在2007年下半年諾基亞就決定要做一家互聯網公司,并且還推出了相應的OVI商店,類似如今的Apple store,但真正到落實的時候,推進非常慢,就是這樣一個決定,在諾基亞分布在全球的大區都走下來就要半年的時間。最后因為給開發者的錢不到位,OVI商店并沒有真正做起來。其實諾基亞當時根本不差錢,問題的實質是雖然諾基亞口號喊得響,但骨子里并不想真正改變。”
提到當年能讓諾基亞成功轉型的OVI商店,王琦也十分痛心,OVI商店剛推出沒多久,里面有很多讓人驕傲的應用,包括OVI 地圖、具有微信功能的應用等等,你要知道那時候Apple store可供下載的應用非常少,只有收費的歌曲可下載。“但諾基亞做得太早了,當時網速跟不上,用戶對智能手機的使用習慣也沒有培養起來,不能讓董事會看到確定性收益,自然不愿意支持,只能被迫擱置。等3G時代真正來了的時候,諾基亞已經落后了。”
在智能手機時代,錯過先機的諾基亞并未實現彎道超車,而是一再延誤戰機。一位前諾基亞員工在一篇文章中表達著自己的憤怒,“我真的痛恨諾基亞的高層,前幾年,公司內部有個投票,表決是否采用安卓系統,結果78%同意。可惜基層員工的意見被完全忽視。這幾年完全在瞎折騰,折騰了無數系統,放棄了無數系統,好多產品都到了最后階段,一句Cancel(取消),立刻所有的手機都銷毀,這都是錢啊!”“諾基亞這幾年幾乎一年一個系統,折騰呀,其實北京的研發力量還可以,大賣的Lumia 520是北京這邊做出來的,非智能手機部門很大一部分研發也在北京。如今諾基亞還能活著,全靠非智能手機部門以及諾西。” (文中受訪人物均為化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