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燒而生,是當初小而美的小米的初心。
體現在產品理念上,就是強調極致的性價比,超凡的用戶體驗,如小米系列手機。
體現在業務路徑上,就是鐵人三項,分別是硬件(小米手機)、軟件(MIUI系統)和互聯網服務(米聊等)。按照研發的順序,MIUI與米聊排在小米手機之前,是獲得用戶規模與口碑的重要保障。
體現在文化風格上,就是做一家充滿極簡文化的公司。追求戰略簡單、業務路徑清晰,在落地過程中,無論是企業內部人員還是外部用戶,都能夠清晰的獲得一致性的感知。
為發燒而生的理念,是階段性的,長期是對用戶需求的滿足。在滿足用戶的過程中,小米內在的不同就是極簡文化特點。
走著走著,就忘記自己為什么出發,一些變化正在發生。
第一個變化是產品理念的變化
為發燒而生的極致產品理念,只適合于少數的發燒粉。而小米的野心,不只是小而美,在紅米推出的那一刻,產品理念開始變味,更多宣傳的是讓用戶尖叫。發燒強調的還是產品本身,而尖叫則可以通過價格、營銷等手段實現。當小米4推出時,關于尖叫的聲量也小了。小米的確成熟了,要滿足多種用戶群體的需求,而這些用戶群體的共性越來越少。
第二個變化是三駕馬車的驅動力差異太大
鐵人三項那個是主驅動力?最初肯定是MIUI。小米通過MIUI積累了鐵桿粉絲,小米手機剛上市時,正是這些MIUI粉絲的作用,才有兩天內預定50萬部的成績。直到2012年中,雷軍還表示,手機硬件將是整個小米公司未來的基礎,但它不會承擔小米公司賺錢的責任。但在小米逐步做強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鐵人三項中的手機成了絕對主力。
算一筆賬,2013年小米稅后營收316億元,主要營收來自于小米手機業務,營收占比為95.1%,出貨量達到1870萬臺。2013年初,MIUI用戶超過1000萬,單月營收同時突破千萬;2013年底,MIUI用戶超過3000萬,同時,單月營收突破三千萬。平均計算,2013年,MIUI帶來營收約2.4億元。營收占比不到1%。而互聯網應用的營收同樣不足5%。
有人會講,從營收角度來看不夠客觀,另外兩駕馬車的戰略意義更大。這一點的確需要承認,但是,營收的因素絕對應該放在重要的位置,因為小米的規模越來越大,也面臨著如何養活一群人的問題。從2010年的7名創始人起步,到今年4月底,小米人數超過5000人。單就物流來說,當前國內12個倉儲中心,物流團隊1500人。向遠處看,需要長遠規劃;而就近處著眼,賺錢與養人的問題不容忽視。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8月19日14:16:47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27917.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