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To B和To C的玩法是截然不同的。傳統行業以及企業級業務是陣地戰,講究的是“深挖洞,廣積糧”,先瞄準,后開槍。而互聯網行業以及消費級業務是遭遇戰,講究的是快速突擊、先發制人,先開槍,再瞄準。
華為雖然這幾年涉足終端手機消費市場,但在整個華為業務板塊上仍然算是錦上添花,華為本質上依然是一家電信級核心設備提供商。華為的主要客戶,依然是各大電信運營商,以及一些大型機構、企業等。而小米是一家典型的面向終端個人消費者的企業,所做的也都是消費級的通信數碼產品。用華為對付電信運營商那一套,用在小米身上,能成功才怪呢。
再說了,世界上也并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永遠都對的經營法則。當年都曾經在全球范圍輝煌一時、比今天的聯想還強大很多倍的諾基亞、摩托羅拉、柯達都不曾認為自己的經營方式和核心競爭力有什么不對,都不曾認為自己有朝一日會轟然倒閉或賣掉。在如今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今天的輝煌和龐大,不代表會一直輝煌和龐大下去,甚至都不能代表三年后是否還活著。
顯然,聯想集團的核心業務依然是PC。PC業逐步邁入夕陽產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是這個領域為什么遲遲沒有刺兒頭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玩法殺進來攪局和顛覆的原因,因為人家根本沒這個興趣!但是,惶者生存,畢竟這種可能性永遠存在。既然連手機、電視都已經開始遭遇前所未有的來自互聯網玩法的產業沖擊,誰也不能說PC業就一定不會。到那個時候,聯想真知道怎么應對么?
除了經營模式和企業風格外,楊元慶還特別強調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沒錯,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有它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華為的核心競爭力毋庸置疑是技術,在企業級甚至行業級電信設備領域,半點都忽悠不了人,打鐵還需自身硬。當然,在堪稱世界頂級的領先技術和優秀產品前提下,華為還有強大的價格競爭優勢,這讓華為如虎添翼。
小米的核心競爭力,其實不是表面上光鮮亮麗的營銷,而是粉絲經濟。粉絲跟客戶的最大不同,客戶是純買賣關系,你賣他買,一單生意,貨款兩訖,僅此而已。粉絲不同,一朝粉絲,終身相隨,他會一直支持你,陪伴你一起成長。粉絲實際上是你的編外市場部員工,外兼永不消逝的存量市場,這就是粉絲經濟的可怕力量!也是小米這幾年成長如此迅速的根本原因!
那么,聯想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呢?品牌?技術?產品創新能力?渠道?營銷?服務?……大概都不是,勉強說得過去的是供應鏈管理,畢竟聯想如此巨大的規模效應,加上近20年的IT產品銷售修為,這方面還是相當過硬的。
不過,就技術、粉絲(忠誠用戶)、供應鏈管理三個核心競爭力比較而言,最難打造的肯定是技術,最容易破解的應該是供應鏈管理。為什么這么說呢?
就技術而言,國內也就華為、中興等寥寥數家企業真正掌握,其他企業嚴格意義上講,都是賣產品的而已。技術這東西,真不是招聘一對技術人才就解決的問題。
至于供應鏈管理,只要看看小米公司短短4年時間就從零起步、完全的手機白丁發展到一年幾百億元規模、銷售幾千萬部手機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原來供應鏈管理也是可以速成的!背后原因就在于,現在整個IT通信領域已經超級標準化了,產業鏈分工細化而有序,從芯片、主板、存儲、顯示屏……都有大把的專業企業在做,行業也有明確的標準,你所需要的,就是如何排列組合出你公司自己的style而已。
楊元慶暗批小米只把注意力放在營銷上,而沒有在研發、產品質量、供應鏈、售后服務等方面下功夫。請問,如果是這樣,小米手機(尤其剛剛發布不久的小米4)又是怎么出來的呢?難道說,小米僅僅只是做了個貼牌而已?你這么說,讓雷軍情何以堪?反過來說,聯想手機又在這些環節上做了什么?有哪些真正屬于聯想的技術、設計、研發、優點、核心競爭力?要不要拉出來真刀真槍的比比?
在商言商,作為聯想集團的當家掌門人,為自己撐場面理所當然。可是,別忘了,華為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只賣電信級設備的華為了,華為的手機業務已經明晃晃殺入國產手機三強,現在是、將來更是聯想最可怕的直接競爭對手之一!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三國殺局面已然形成,圍繞聯想、華為、小米的斗爭不僅會越來越激烈,更是沒有退路的生死之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