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脫節,4G騙局如何釀成的?
如前文所述,隨著電信技術的成熟,未來時代交接會更加溫和,而一定會出現類似3G營銷領先于技術、建設領先于需求的情況,特別是在中國這樣的特殊電信環境下,供需
脫節的狀況會更加嚴重。事實上,近期沸沸揚揚的“4G騙局論”正是基于此規律出現的,或許也就只有中國的電信運營商才敢于用納稅人的錢,去催肥一個尚在“萌芽”中的市場。因運營商過早的布局,尤其是在宣傳上太過超前的布局,給消費者和那批電信專家們造成一種“名不副實”的感覺,或者說,這樣特殊的4G發展勢必會經歷幾個成語階段,分別是:揠苗助長、畫蛇添足、錦上添花、雪中送炭、如膠似漆…
顯然,國內的4G發展處在第一個成語階段,據相關部門披露,三大運營商2014的資本開支中,有3990億元都砸到了4G網絡建設上,主要為設備上的投資,華為和中興聯手獲得了超過60%的設備份額,想必2014年兩家公司的年度總結大會上一定會再次感謝國家的大力支持。
與設備投資不相稱的結果是4G緩慢的滲透率,即便是最先獲得牌照的中國移動,年底目標為發展3000萬用戶,也僅占其總用戶數的4%,更加悲催的是,這些看似先進的用戶,卻不能獲得期望中的體驗。按照4G的宣傳語來看,“快”是其最重要的屬性,據說能供消費者觀看高清電影,但因相關應用和配套的軟件服務還沒有認真發展,讓這樣的高速無用武之地,這就好像消費者買了一個金盤子,卻只能用來盛土豆絲,更何況,4G網絡正在建設之中,基站的覆蓋率肯定不如2G和3G,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發達城市,中移動連3G都不能完全覆蓋,更別說如今中移動4G網絡也僅能實現主干道的覆蓋,不少小區和寫字樓的信號還未能覆蓋。一位北京用戶在微博上抱怨:移動4G在繁華核心區無信號,比如國瑞購物中心內沒有信號,但出來走到大街上卻有了4G信號,難道是要讓我們在寒冷的大街上刷微博,看高清電影嗎?
而從3G發展的經驗看,要完善一個新網絡至少需要2~3年,這個階段運營商要做的應該是關注技術和基礎建設的狀況,同時,要關注配套產業的發展,而不是大肆營銷,催肥市場,若是讓糟糕的體驗敗壞了4G的名聲,運營商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界限模糊,5G本就是一個偽概念
歷史證明,評論家的口水從來沒能阻止過科學技術的發展,正當一大波的批評家對4G網絡口誅筆伐的時候,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卻挑釁式地展出了第五代通信技術,,在5G的宣傳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容量會達到4G的1000倍,最高理論傳輸速度可達到每秒數10Gb,比中國移動廣告中的傳輸速度要快100倍,這是什么概念?我們現在下一部高清電影,即便是用光纖的有線連接,企業網絡可能需要至少15~20分鐘,普通家庭網絡也差不多需要50~60分鐘,要是大學生宿舍敢下這玩意兒,怎么也得要掛一晚上吧!然而,按照5G技術的理論速度,用戶下載一部高清電影可能僅需要1秒的時間,眨眨眼就可以了。
4G時代已經來了,我們還需要5G嗎?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問題,事實上,我們肯定需要,只是之所以有這種疑問,是因為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速率,可能沒有辦法形成比較清晰的時代框架,有可能一天就是一個時代,也有可能一個小時就是一個時代,以一種碎片化的演進來改變人類的通信生活,筆者更愿意把未來的電信時代統稱為“新時代”。
在這個電信新時代中,能夠預想到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移動網絡無處不在。現在,我們覺得能夠移動地掛掛Q、發發朋友圈就是移動互聯網了,但這只是最基本的需求,事實上,莫說是一些手機玩家或者極客之類的人,就連普通消費者都感覺現在的移動網絡速度非常不給力,有網友調侃:要是烏龜知道了現在移動網絡的傳輸效率,肯定會認為自己是個長跑健將的,而且,我們依舊要面對基站覆蓋盲區的尷尬,也就是坐一趟從太原到鄭州的火車,就有三分之二的時候打不開微信,簡直沒有資格談什么用戶體驗之類的高級情感;新時代里速度自然要快,雖不說要求一秒下載一部高清無碼電影,但怎么著也得能正常觀看視頻,筆者再也不想進到星巴克里第一件事就是問服務員:你們的WIFI密碼是多少啊?此外,新時代網絡發生質的變化之后,自然也會催生新的產業,這可不是簡單的高清視頻和手機自導演人的范疇,更廣闊的應用來自于物聯網,全球1000億的海量連接,基本上囊括了全部的消費產品、工業品、物流等,到那個時候,人類的每一個動作行為都將與網絡相關,到時候大數據就不是大數據了,應該會變成“大爺數據”了,說啥都能算數了。誠然,現在勾勒5G時代或者說電信新時代,需要一定的科幻小說技能,但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總是優先誕生于小說中的,筆者非常相信物聯網時代會在未來的某一個歷史時期變成現實,也相信未來的電信標準會實現大一統,移動網絡無處不在,優質而又快速,更重要的是,當數據變成和空氣、陽光一樣的時候,我們就再也不用付出昂貴的話費了。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10月15日13:12:3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30978.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