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改變著我們所處的商業環境。舉一個我很喜歡引用的數據:2012年3月,國內智能終端(iPhone、iPad、Android手機和平板等)的數量為8500萬臺,而到了同年的10月,這個數字增加到了2億臺。7個月的時間,增加了1億多臺設備。到2013年底,這個數字會增加到多少?
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在于拉低了科技的用戶體驗門檻。大家現在看到80歲的老人、看到1、2歲的小孩在玩 iPad, 玩手機,應該不會感到奇怪吧。想象一下,之前在電腦上,人們面對的門檻是不是更高一些?隨時隨地、輕巧便攜、交互自然、犯錯成本低等等,這些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開啟了用科技來改善日常生活的大門。
移動互聯網進一步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而信息,是推動我們經濟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之一。傳統的商業很大程度上是由傳統媒體驅動的,報紙、雜志、電視等等,企業做廣告,消費者來消費。這里的交互往往是單向的,是廣播式的,人們只能被動選擇接受與否。而在移動互聯網的基礎上,由于認知門檻、交互門檻的降低,人們能夠更多的主動參與到商業活動里,能夠發出聲音,個人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而企業所面對的,不再是群體, 而是個體。移動互聯網是能夠對應到個人的,再大的企業,現在面對的,都可能會是一個個單獨的消費者。
有遠見的企業,都不會忽視這里的機會。能否搭上移動互聯網的快車,也許會成為很多傳統企業賽跑中的彎道。一些目光敏銳的企業做的很好,例如耐克,應該是傳統企業里最早搭上車的企業之一。Fuelband 所建立的生態體系,既和耐克本身的領域相關(運動和健康),又借助了移動互聯網的優勢。
從技術角度,企業在移動互聯網上,有很多選擇,Mobile Web(移動網站)、Native App(原生應用)、Hybrid App(原生和 Web 混合應用),還有基于第三方平臺的應用,例如微信應用(帶有更多交互的微信公眾賬號),Facebook 應用(國內包括微博在內都還沒真正形成這樣的平臺)。很多企業在猶豫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平臺,其實,每一種方式和平臺都有各自適用的場景,都有各自的覆蓋面和優勢劣勢,關鍵是用對地方。
移動互聯網本身是一個非常廣闊的領域,每個企業和自己的行業、領域結合起來,都能在上面做出一番事情來。耐克這個例子是比較先鋒的,實際上,更多的企業至少可以先在品牌傳播、產品營銷、建立和消費者的雙向交流渠道等方面來著手。
當然,還有企業內部的移動信息化等等,是更廣闊的領域,我們在這里有一些實踐,以后再分享。
除了分享“最美應用”微信賬號,Bri一直在企業應用領域有很多研究和實踐。這里先聚焦在企業和消費者直接的移動互聯網接觸點上。我總結了10個典型的例子,來自之前做過的一個講座:
1. 優衣庫日歷 -> 增加品牌曝光
這個 App 沒有太特殊的功能,但是形式上很吸引人,移軸效果很有意思。整體很容易和優衣庫的整個品牌形象聯系起來。
2. 優衣庫 UNIQLOOKS -> 生活方式+社交影響
優衣庫的社交應用,用來讓人們分享他們的優衣庫風格。能夠讓用戶自己動起來,幫助品牌去傳播,這比企業自己自賣自夸要好很多,當然前提是要真的能互動起來。品牌的社交化和社交工具是一個非常互聯網化的事情,傳統行業的企業往往缺少這樣的執行力量。
3. 無印良品 MUJI to GO -> 功能支持
專門為旅行者準備的各種工具,例如全球實踐、匯率、計算機、天氣,還有各種制式插頭的說明等等。在為人們提供價值的同時,也宣傳了無印良品和品牌和產品。
4. 喜力啤酒 STAR PLAYER -> 品牌植入與熱點事件
用戶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平臺下載喜力啤酒競猜程序,就可以通過自身手機終端參與歐冠球賽的競猜。在歐洲冠軍聯賽進行的時候,當比賽進入點球、射門、角球等等情況的時候,已登陸用戶都可以進行猜測然后獲得積分。
5. Nike Training Club -> 領域影響
企業需要在自己的領域保持持續影響,盡可能的擴大和消費者的接觸面,這往往并不意味著要直接銷售商品。
6. Swatch & Art -> 互動+趣味
Swatch 的手表真多…… 移動應用的確是非常適合展示它們的平臺。Swatch 的這款應用將這些五顏六色的手表樣式展示出來,并且當你在用手來操作時,還可以畫上顏色明快的油漆筆觸,這也非常符合 Swatch 的品牌特點。\
7. 星巴克鬧鐘 -> O2O互動
星巴克鬧鐘是一個經常被舉的例子。用這個鬧鐘起床,去星巴克喝咖啡可以打折(現???活動已經結束了)。這是個有意思的思路,將企業的線上和線下活動銜接起來,但是當然,執行起來難度會更高。
8. P&G:Pampers Hello Baby Pregnancy Calendar -> 情感交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