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們仍是拿“騰訊抄你怎么辦”來拷問創業者——需要肯定的一點是,騰訊阿里等巨頭這兩年對創業公司倒是確實更多玩起了投資收購的游戲。
商業上,騰訊說22個月給開發者分成30億元,按照最高5:5的比例計算,騰訊拿到的也是30億元。但在移動互聯網、尤其是手游井噴的時間段里,如果走代理與收購路線,騰訊該有的表現遠遠不止于此(換句話說,騰訊“開放”沒能獲取商業效益最大化)。事實上,騰訊開放平臺的導師Facebook這兩年,其平臺趨勢也是從“開放”走向“集中”,曾經熱推的合作成功案例已經不被提起,流量越來越向Zynga、King這類游戲商集中。在機制上越發鼓勵開發者們在PC端、移動端去競價廣告位。
眼下,騰訊自己也在因為開放遭遇尷尬
1、模式沖突
用模式成熟的電商平臺舉例。eBay主要靠提成賺錢,所以更愿意靠機制讓用戶更活躍,用戶越活躍對平臺越有利。淘寶在國內沒法收提成,所以靠賣位置廣告,廣告效果越好對平臺越有利。
而騰訊和Facebook則牛在,既對開發商收提成,又把盡可能多的位置變成付費廣告位。而騰訊還有自己的開發團隊,一做開放就不再是淘寶,而是京東。這帶來的最直接矛盾就是,內部負責平臺活躍度的團隊會跟負責廣告變現的團隊搶流量。此外,騰訊又不能壟斷游戲,廣告機制會有損活躍度,導致開發者流失到別的平臺。
2、合作伙伴沖突
開放平臺主要掛在SNG之下,思路是公平、扶持小開發者。游戲的產品提供方卻是IEG,傾向是給騰訊的自研團隊和跨國合作優先權。在合作伙伴大會上,彭迦信最推崇的簽下水果忍者、神廟逃亡、植物大戰僵尸,基本是把本土小開發者往死路上堵。
3、內部沖突
理論上,開放平臺在移動上也覆蓋微信、QQ手機版、手機QQ空間、手機QQ游戲大廳和應用寶,因此在騰訊內部,游戲開發者平臺等子平臺都在大的開放平臺之下。但事實上,???信不跟其他業務部門同步,有自己的“微信開放平臺”。這是比起互娛跟開放平臺的訴求沖突,更大的合作不暢。
在騰訊內部,微信沒有掛在MI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而是劃歸劉熾平的 CDG(企業發展事業群)。對微信平臺能上什么開放應用及游戲,最后的拍板人仍是張小龍。此前,有媒體寄望騰訊在這次大會上推出微信游戲開放平臺,但在靈魂人物張小龍干脆缺席缺個聊開放的大會,這個平臺只字未提,劉熾平也只能說到“微信要帶開發者們出海”。倒是騰訊副總裁彭迦信重申了會推出騰訊移動游戲平臺,但開放二字也不在其中。
4、內容失衡
說是全方位做生態圈,也說是要扶持非游戲類應用,但無論是外部開發者還是騰訊內部,最積極的開放方向仍是流量集中的游戲。
淡化“開放”,騰訊平臺利益才最大化
創新工場創始合伙人汪華受邀而來參加這個合作伙伴大會,他在這個會上含蓄地說:一個良性的生態圈應該強調公平和開放。并拿創新工場舉例:
我們當時創業初衷是在中國能做這件事情,讓中國的創業者也能享受在美國一樣公平的起點享受創業。現在講到2年之后,我們有了開放平臺,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其中,所以我們扮演的角色實際上是給開發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但對騰訊開放平臺來說,所謂的公平競爭真心不存在,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騰訊以開放平臺的名義招徠開發者,再在其中挑選合作伙伴。
彭迦信還舉了個例子來證明裁判是怎么偏心運動員的:
我們近來有一個游戲是斬仙,它上線之后我們各方非常緊密的合作,我們通過精細化的數據挖掘發現很多用戶的真正的需求,當然我們也做了大量的用戶調研,向我們的用戶他對一款游戲的要求是什么,經過這些以后,我們做了深入的溝通、計劃,我們更加把騰訊里一些獨特的產品、體系,就像我們的游戲VIP,把游戲里實際的情況跟團隊分享,整個團隊可以在騰訊平臺里更加了解用戶,加上我們各方面的支持,還有版本的計劃,最后在12月上線到現在已經達到了月收入幾千萬的狀態。
40萬平臺開發者, 能夠得到這類非機制性的深度支持的能有幾家?彭同時也是騰訊開放平臺網絡游戲業務總經理。這不是自黑么。
于是。騰訊不如收起道德壓力,承認商業現實。憑良心說,你在自己的平臺上偏心選手,外界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你打著“開放”的旗號,其實并未減少指責,還少賺了錢,還增添了內部矛盾。你干嘛不借著揣摩Facebook的新路子,專心地、坦蕩地賣廣告去。
仍拿游戲來說,你還是可以在主動邀約跨國合作、培養自研團隊的同時,好好扶持你看得上的行業頭部合作伙伴。遇見真正好的游戲,就買斷代理權或干脆收購。平臺還是平臺,別提開放了。合作還是合作,淡化公平吧。把這個慘烈的現實承認得再徹底一點:當騰訊的合作伙伴,門檻高得很。你是商業公司,勉力演什么非盈利生態呢。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7月5日10:31:0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8719.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