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埃洛普真不是微軟的“特洛伊木馬”,諾基亞只是埃洛普的投名狀而己。
當一個舊王朝的帝國老大走向末路,而且還走得這樣凄冷,更讓人不勝唏噓。
微軟收購諾基亞,一點也不讓人吃驚。但相比于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的125億美元溢價收購,諾基亞作價72億美元被收購的“地板價”更是一樁值得深思的案例。
來自微軟的諾基亞現任CEO史蒂芬·埃洛普執政諾基亞三年,最終結果就是,埃洛普又重回微軟,這是所有業界笑談中的“無間道”或者“特洛伊木馬”,這是怎樣的一個故事?為何早該發生的收購直到今天才姍姍來遲?
以埃洛普與微軟總裁史蒂夫·鮑爾默的關系,一切都是預演中的結果,也未可知。而就算是一場謀劃好的演出,但這背后又是什么邏輯?
■收購背后:防止諾基亞反水
諾基亞,曾是手機的代名詞。在北京公主墳的醒目位置,諾基亞曾驕傲地打廣告:每眨眼一次,就賣出一部諾基亞。很多人的人生第一部手機就是諾基亞,很多中國消費者都曾是“諾粉”。
史蒂芬·埃洛普是諾基亞史上首個非芬蘭本國的首席執行官,曾擔任微軟商業部門總裁,負責領導了Office 2010 系列產品的研發工作。
2010年9月,埃洛普出任諾基亞CEO。此前諾基亞已經遭遇危機,但埃洛普的上任,是諾基亞走向末路的開始。
上任不久之后,埃洛普就決定與微軟的合作,這一消息迅速在行業內引發熱議。記得在2011年的巴塞羅那MWC電信展會上,埃洛普關于“拒絕與Android合作”的說辭仍是展會第一天的新聞頭條。
“諾基亞在一個著火的平臺上,”人們都在期待著諾基亞的變革,鑒于Android平臺的迅猛發展,大多數人都認為,只有Android才能救諾基亞。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諾基亞選擇與微軟合作,站在了WP陣營一邊。此消息一出,當時諾基亞股價立刻下跌,已經跌至199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投資人的看法、股市的反應已經說明了問題,但埃洛普一意孤行,就算所有人都認為諾基亞應該盡快與安卓合作,但直到被收購之前,諾基亞在公開層面并沒有投入安卓懷抱,只是死守著微軟投過來的一點橄欖枝。
此前微軟WP陣營雖然也有不少支持者,如HTC、三星等企業,但真正全心全意支持WP的只有諾基亞。微軟和諾基亞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達成了“唇齒相依”的關系。
兩家公司進行收購談判的消息,數月前已經就被《華爾街日報》爆料。據報道,當時雙方沒有就交易價格達成一致,談判因此擱淺。但據時代周報記者調查了解,正是諾基亞起了“反水”之意,放風“欲與安卓合作”,這才是微軟此刻下定決心收購諾基亞的核心原因之一。
埃洛普治下的諾基亞如此聽微軟的話,又為何此刻起了反水之意?
■諾基亞的核心問題:老大心態
事實上,在埃洛普上任諾基亞CEO之前,諾基亞已經衰落了。埃洛普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
2008年10月,上一任諾基亞CEO康培凱面對蘋果沖擊時還很有信心地表示:“諾基亞會給予(蘋果)強有力的回應”。但是,一年過去,人們還沒有看到諾基亞的回應。
當時,在諾基亞位于芬蘭埃斯波的總部,每個員工胸牌的掛繩上不再是“NOKIA”字樣,而是“Ovi”,在總部,員工可以從多臺電視屏幕上看到,有多少人正在使用公司起步不久的“Ovi”。
從2007年底,諾基亞就開始向互聯網轉型,努力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這時,諾基亞效仿蘋果,推出了自己的軟件商店Ovi Store。和iPhone的用戶一樣,諾基亞的用戶也可以從中下載移動應用軟件,為自己的手機添加游戲、社交網絡及其他五花八門的內容。但Ovi store遠落后于蘋果的商店,諾基亞僅有4500款應用軟件可供手機用戶選擇,而蘋果則提供6.5萬款。
最重要的是,面對蘋果沖擊時,諾基亞反應太慢,一直缺少一款能與iPhone抗衡的手機。與此同時,其死抱著Symbian系統不放,直到今年,過時的Symbian才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而在中國,一度是諾基亞第一的區域市場,卻在2009年一度傳出渠道門事件,電信行業資深分析師付亮認為,“這正是諾基亞老大心態的體現”。不僅如此,諾基亞在與中移動合作一事上,也盡顯老大風范。
從中移動開始推出TD-SCDMA以來,TD終端少是最讓中移動頭疼的問題。王建宙多次在各種場合表示,中移動需要手機廠商給予大力支持,推出TD終端。而諾基亞的高管曾在中國的不同場合表示,諾基亞準備推出TD手機。但這個時間表不斷推遲,從“2008年推出”直到“2009年底一定推出”。
在業內分析人士看來,TD手機的研發并不難,“在三種3G制式中,諾基亞鐘情于WCDMA已是不可爭論的事實。憑借諾基亞的研發實力,發展TD可以做到后來居上”。
心態,正是諾基亞遲遲沒有推出TD終端的原因所在。與中國運營商的關系,歷來是手機企業的發展重點,別的手機企業都比較“聽話”,唯獨諾基亞唯我獨尊。
事實上,摩托羅拉比諾基亞早一步面臨了這樣的困境。這是傳統手機廠商在轉型中必然要面臨的困境,而這其中,再夾雜著諾基亞的老大心態,所以,諾基亞的挑戰來得更為猛烈。
對諾基亞這樣的傳統手機廠商而言,學習蘋果模式并不容易。手機制造業務,既是諾基亞曾經的優勢,也是諾基亞“尾大不掉”的包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