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如今真的很火。從硅谷實驗室到珠三角代工廠,從科技博客到財經新聞,圍繞可穿戴設備的概念、技術、工藝的討論數不勝數。而從現有成型的產品來看,手表或手環最有可能成為第一款真正有價值的產品,以Google Glass為代表的眼鏡,則還有待技術的完善。
這或許也是蘋果iwatch之所以備受期待的原因,諾基亞的這個多屏智能手表也引起很多人關注。之前也看到很多人對于可穿戴設備的形態有過很多討論,我也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第一,可穿戴設備首先應該很酷
如果我們非要把手表定性為可穿戴設備,那么像手機這樣的產品就是可攜帶設備。“可穿戴”與“可攜帶”的不同在于:一個用來展示,一個用來使用。當然,手機剛剛出現的時候也是作為展示的設備,比如你可以掛在腰間,現在則成了土鱉的象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一款可穿戴設備必須是一款很酷的產品,主人需要用它來展示自己的品味。
然而,這里的“酷”并非非要和時尚掛鉤,前一段時間去參加北京國際通訊展,就看到很多打著“用科技重新定義時尚”噱頭推出的所謂智能包包,我曾在發表于鈦媒體的文章《可穿戴設備:作為手機的配件可以活得很好》的文章里寫道:
(可穿戴設備的)價值在于和手機的交互,而不是單獨存在。可穿戴設備無法成為時尚的真正賣點。是的,一款時尚漂亮又配備感應器的包包很吸引人,但如果缺少與手機的交互,也很難體現出這款包的價值。
第二,可穿戴設備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定義人機交互
當三星gear手表發布時,我當時想到一句話:“我不知道所謂的可穿戴設備是怎樣的,但絕不是這樣的”。初看這個觀點可能有點矛盾,但其實我想說的是,可穿戴設備作為比手機更靠近人體皮膚的數字產品,它應該有手機所不具有的功能,比如全新的人機交互。
人機交互的歷史經歷了很多偉大的節點,自從喬布斯將觸摸引入人機交互之后,這六七年來技術并沒有太多質的發展。語音、手勢這些新技術還處在一個不冷不熱的研發期,再加上手機的發展方向越來越PC化(從屏幕到計算能力),也越來越不適合某些交互,比如語音,你還能想到比對著5寸的手機發布語音命令更囧的景象么?而可穿戴設備小巧的特點非常適合這個場景。從這個角度出發,可穿戴設備在手勢識別甚至眼球識別方面都比手機更方便,只可惜,這些還只能停留在概念階段。
第三,如果你還在認真的去思考我上面的話,那么你可能會錯過更重要的事情
中國人一直以來有句掛在口頭卻并不知其意的話:“色即是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