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還有相當部分自媒體作者純粹是為了滿足寫作和思考的樂趣,他們免費提供的服務,也沖擊了這個“市場”。
因此,自媒體看似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媒體的渠道壟斷,但絕大多數自媒體并沒有在沖擊之中獲益。不過也不否認,它帶來了一些邊際性的溢出效應,比如,身份和職業的改變——有人由一名默默無聞的普通教師轉變為公共寫作者,有人從一個飯店的前臺成長為知名記者。
從讀者角度來說,可以關注的自媒體是海量的,單個自媒體的局限,可以通過關注更多寫作趣味相近的自媒體得到彌補。
網絡小店的壓力,可能使大賣場的定位更為清晰,與之相應,在自媒體壓力下,傳統媒體是否存在定位更清晰的趨勢呢?
理論上應該如此,原來包羅萬象的內容提供,在自媒體之下,很多已經遷移出去了,比如突發事件,早就轉到網絡媒體上去了;很多公共信息,也被政府網站和政務微博所取代,除非它所提供的信息疑問重重,值得記者繼續調查追問;還有一些滿足人們好奇心的休閑式信息,也有熱心人士專門傳播。
傳統媒體需要做的,是自媒體無法完成的工作。第一是繁雜信息的細心整合,予以重新編撰和提煉;第二是耗費時間和精力較大的調查采訪;第三是專家和學者研究成果的再加工,以及通俗化呈現。總之,傳統媒體應該適當放棄時效性追求,拿出更有分量、更為獨特、更有含金量的信息。
在此過程中,傳統媒體尤須關注自己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那種主動送到網上供所有人免費使用的事情應盡量減少和避免,非法的轉載必須得到追究,否則等同于自殺。
擴張的步伐停止了,提高品質的事務才剛剛開始,這恐怕就是傳統媒體的轉型之路。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1月15日14:13:3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3614.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