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COM幾乎在App Store上線時就推出了《街頭霸王4》,而他將旗下在掌機平臺得到眾多好評的《幽靈欺詐》第一時間搬到了iOS平臺,也是采取了免費下載的形式,但用戶只能順利玩到前兩關,后面每一關都需要單獨購買,玩萬整個游戲所需要的價格大概是200多元人民幣,與掌機平臺游戲售價相當;
BandaiNamco將眾多動漫題材搬到了移動平臺,靠內購的方式來從粉絲身上賺取收益。這些傳統游戲廠商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開發+移植的方式進駐移動平臺,同時也都采取了“新開發的游戲采取免費+內購的手游模式,而移植游戲則收取較高費用的傳統模式”。
那么,手握眾多受到全世界玩家喜愛的游戲的任天堂為什么遲遲不進入移動平臺,并且直到現在已經打算放下身段,但仍然不打算正式為移動平臺開發游戲呢?
最關鍵的核心在于——任天堂與上面說到的眾多游戲上不一樣的是,它不僅是一家游戲公司,還是一家硬件制造和銷售商。掌機對任天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恰恰在如今的游戲市場,掌機與手機的使用場景過于的重合。
如果將現有的游戲同時在兩個平臺推出,勢必影響掌機的硬件銷售,也不會對游戲收益有特別大的幫助——畢竟一款掌機游戲的開發費用和周期都要遠遠大于移動平臺的游戲,這也是為何掌機游戲和移植游戲有動輒200元人民幣以上售價的原因。
而單獨開發獨立的游戲則會分散公司的精力和資源,雖然有著眾多傳統游戲的開發經驗,但是如何適應快節奏、易上手的手游風格,怎么良好的采用“免費+內購”來獲利都是問題。所以為了保證,或者說保護日以下滑的硬件銷售業務,任天堂也不會將精力投放到移動平臺。
那么最后的問題就是任天堂能從移動平臺獲得什么幫助呢?首先是它此次的動作,推出本質上是試玩平臺的客戶端,為了更好的引入客戶,希望借由移動平臺的覆蓋性,讓更多的人知道任天堂的游戲,并且了解到傳統掌機游戲與手游之間存在的區別,進而購買硬件主機。同時,這個客戶端也可以作為移動平臺的宣傳接口,將新游戲的內容放到這個上面,服務已有的玩家。這是個不錯的想法,但是想直接通過它來引入用戶,讓試玩的用戶購買新的硬件平臺,似乎有些理想化了。與其如此,倒不如效仿其他游戲公司的做法,在移動平臺推出“資料片”或者周邊性質的游戲,吸引現有的用戶,再以一些輕量級的小游戲來拉攏一些新的用戶,為了將來做打算。
在移動平臺游戲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在Flappy Bird這樣的“輕游戲”日收入可以達五萬美元的今天,有著豐富有些作品開發經驗的傳統游戲廠商所受到的挑戰卻是巨大的,尤其是作為掌機市場的兩家硬件制造商——索尼和任天堂,索尼將Android逆引入到掌機上的做法已經被證明失敗,而任天堂的未來還顯得撲朔迷離。一直堅持與移動互聯網保持距離,是因為無論從營銷策略還是從開發成本,傳統游戲與移動互聯網游戲都有著巨大的差別。
但至少從使用場景來看,掌機被移動設備代替似乎是遲早的事情了,即使現在堅守著自己的陣地,也應該開始向移動市場轉移、至少是搶占一部分空間,畢竟除去開發本身,游戲的迭代、分發、廣告等都是任天堂乃至眾多傳統游戲商不曾涉及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