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這個模式注定會被下一個替換掉。這個模式關鍵的難點在于供應鏈的控制(持續拿到低價的芯片)同時能擁有持久的品牌運作能力(直到賺錢的時候還能賣得出去),但這兩點都不可能是每一家企業都能擁有,結果注定是多數參與者改變思路。
學不來小米的另一個原因:渠道拖累
該渠道人士繼續介紹,雖然各家都在學習小米,但后者的模式依然很難復制,原因在于渠道的包袱,也就是說除了這款手機之外,你還有別的要賣。
這個運作機制就和香煙的跨省銷售一樣,當你想進一批暢銷香煙的品種時,煙廠會要求你按照一個比例進搭上另一種不好賣的香煙,搭銷的模式比想象中的常見。而在手機市場,中華酷聯就算拿出了小米3級別的高性價比手機,那么渠道會有搭銷的要求,比如,你想渠道進一批低價的智能手機沖量,你必須給渠道一定量的高性價比手機。
結果就是公開放量的供貨量就更少了,而且在多渠道供貨后,廠商對市場價格的控制力也會下降。中華酷聯在銷量排行中均有一個季度千萬級的銷量,但明星機型卻只有百萬級別,他們也無法冒著得罪渠道、影響出貨量的風險徹底學習小米。相反,小米自己的模式是相當輕的,只有一個渠道和兩個出口(官網和運營商),即使黃牛賺到了也不影響企業的統一出貨戰略。
渠道拖累的另一個原因是看重出貨量,而不是真正的銷量。知情人士表示,在傳統渠道中,有大量非暢銷智能手機存在于渠道當中,這屬于行業慣例,而這些貨源在各省渠道、線下渠道間不斷串貨,獲取一次又一次的銷售差價,最后接手者往往已經拿到了該有的利潤,比如退稅、營銷費用、區域差價等,即使最后手機賣出時售價低于標準價150元,但從別的渠道能賺取200元,那一部手機50元的平均利潤依然可以實現,這個商業模式也就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這依然是看重出貨量的結果。無論是IDC還是國內的賽諾等第三方統計機構,對比手機市場排位時最常使用的標準是各企業的出貨量,而多盟這樣的機構統計使用的是移動互聯網流量中,最活躍的手機型號。自然在前一種報告中,中華酷聯均領先于小米,但后一類報告中,iPhone、Galaxy Note、米3等單款機型就占據前列,而在聯運游戲、經營App生態等基于用戶的二次挖掘中,活躍用戶明顯更有價值。
但小米繼續玩這個模式就不會有隱患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在論壇上,連續十次搶購都買不到紅米的米粉們就是不穩定的因素,而當小米將這一個模式繼續延伸到電視、路由器、電源等一系列周邊產品時,銷量的成長也是會影響口碑的。
同時,目前小米依然還不是一個能完全控制供應鏈和上游廠商的規模,所以在一些零部件供貨、設備和資金的調轉方面還會出現機會。比如2013年底的高通驍龍800芯片,所有一線廠商都在使用,雖然小米的發布很早,但是第一批驍龍800量產芯片卻被別家劫胡,自己打造了高性能傳播的形象卻為別家貢獻了銷量。
所以,對于”中華酷聯們“,模仿永遠不會是超越的方式,在小米的隱患中尋找新的思路才會是更好的破冰之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