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年的第二季度,卻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根據美國調研公司Canalys數據,中華酷聯依舊沒有崛起;三星銷量下滑,市場份額從18%降到12%;反而小米逆勢而上,市場份額從10%升到14%。
分析原因。對于三星來說,新品S5缺乏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在國內遭到質疑、人事變動等,削弱了渠道商的信心,在同樣大量向渠道壓貨的情況下,卻得到相反的結果。筆者了解到,三星的壓貨,已經引起了一些渠道商的情緒反彈。
小米的突出表現,同樣源于壓貨能力的提升。只是小米的壓貨方式與傳統的手機廠商不同。差異點在于渠道商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4月8日米粉節,就是小米的一次大型清理尾貨活動,出貨量超過100萬部。紅米Note作為新品在二季度實現大賣。這些得益于渠道商對于小米品牌的認同,主動接受小米的“壓貨”,或者叫“受貨”。
二、小米確實向渠道商壓貨,而且壓貨能力較強
有人會問,小米大部分在官網直接銷售,哪來的渠道商?怎么會壓貨?
第一個問題,小米官方(戰略合作總監劉楊)曾表示,小米70%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只有30%走的渠道。實際不是,可看我之前的文章《復盤紅米(一):走線下渠道求銷售規模》(關注公眾號“陳述”,回復022查看)。今年6月在中國電信零售渠道運營發展創新論壇,市場調研公司賽諾負責人根據監測得出結論:小米線上線下銷售比例為4:6。
第二個問題,渠道壓貨量=出貨量-銷量。出貨量和銷量是有區別的。嚴格意義來講,手機賣到最終用戶手上的量,稱之為銷量;從廠商賣出的量,無論到渠道商還是最終用戶,統稱為出貨量。我們來計算一下小米的渠道壓貨量。
小米公司曾對外公布2013年銷量為1870萬部(實際為出貨量)。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8月6日13:19:00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27242.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