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介紹
拖延癥(Procrastination),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癥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拖延現象現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該詞的最初亮相是在愛德華·霍爾出版于1542年的書里。幾乎是相同的年代,正處于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圣經從希臘文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被譯成“罪過(sin)”,直到工業革命后,拖延才逐漸具有了現在的含義,被視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不過“拖延癥”正式成為病癥,國外的研究不過才一二十年。
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只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改正它并不難。
當“拖延”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癥”。
拖延癥的形成
一個人認為自己5天之內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離期限還有15天的時候一點不著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開始。 這種緊迫感和焦慮往往促發人的斗志,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只有在壓力狀態下才有做事情的狀態。最后拿到成績的時候,成績往往不是很差,這樣子就強化了自己最適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壓的狀態下工作的心態,并且對以后的行為不斷進行自我暗示。
專家研究
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系的教授安吉拉認為:“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情形”屬于消極的拖延。在《對拖延的再思考:態度和行為中”積極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將拖延區分成兩種狀態: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這樣他們可以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并更及時地實行。
除了焦慮和逃避控制,常與拖延聯系起來的,還有完美主義。法拉利教授認為,某些拖延行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夠努力,而是某種形式的完美主義或求全觀念的反映,他們共同的心聲是”多給我一些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
關于“拖延癥”的研究也處在“拖延”中。國外對“拖延”的研究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國內則一直缺乏這方面的研究。關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沒有一個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義,也從未形成一個全面的理論。但拖延無時不在。
生理學根源研究
關于拖延的生理學根源研究,目前(指2009年)大多圍繞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這個腦區負責大腦的執行功能,比如計劃、沖動的控制和注意力,還起到過濾器的作用,降低來自其他腦區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額葉皮層的損傷或者低活動性,會導致過濾雜擾刺激的能力降低,進而使處理任務的組織能力變差。法拉利教授定義了三種基本的拖拉者:
鼓勵型,或者說找刺激型,他們盼著最后幾分鐘忙碌帶來的快感。
逃避型,他們回避失敗的恐懼,甚至害怕成功,但實際上他們非常關心別人怎么看自己,他們更希望別人覺得他不夠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不夠自信。
決心型,他們沒法下決心。不下決心就可以回避對應對事情的拖拉。
拖延癥特點
1.沒有自信。因為每次完成任務都達不到自己最高的能力,對自我能力的評估會越來越低。
2.我太忙。我一直拖著沒做是因為我一直很忙。
3.頑固。你催我也沒有用,我準備好了自然會開始做。
4.操控別人。他們著急也沒用,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開始。
5.對抗壓力。因為每天壓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來。
6.受害者心態。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會這樣,別人能做的自己做不到。
拖延癥表現
1. 百分之二十的人認為自己是長期拖拉的人。對他們來說拖拉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并不適應它。這種狀態充滿了他們的生活。他們不能按時付帳單,他們忘了買音樂會的門票,他們直到圣誕前一天才去買禮物……
2. 拖拉并非不重要,雖然通常我們不把它當作一個嚴重問題。它其實是一個自我調節的深奧問題。通常我們都寬容別人拖拉的借口,這也是問題的根源。
3. 拖拉并不是時間管理或者計劃方面的問題。拖拉并不因個人對時間的估計能力而不同,雖然這些人會更樂觀一些。法拉利教授強調說:“要一個拖拉的人做一個有計劃的人,就像讓一個長期消沉的人馬上振奮起來一樣。”
4. 拖拉不是天生的。它是從周圍的人學來的,但并不直接。它可能來自強權的家教,拖拉甚至可能是一種反抗的形式。這種家庭環境下,朋友對拖拉者的寬容會助長這種習慣。
5. 拖拉的飲酒者會有更高的酒精需求量。拖拉的人會喝的更多,這是自我調節有問題的表現。
6. 拖拉的人對自己撒謊。比如“我更想明天做這件事”,或者“有壓力我才能做好”,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拖拉者的另一個謊言是時間壓力會讓他們更有創造力,其實這只是他們的感覺而已,他們是在揮霍時間。
7. 拖拉的人不斷找消遣的事兒,特別是自己不需要承諾什么。查看電子郵件就是絕佳的目標,這樣的事情成為他們調節情緒(比如害怕失敗)的一個途徑。
8. 拖拉并非一模一樣。拖拉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例如法拉利教授前文定義的三種基本的拖拉者。
9. 拖拉帶來的損失巨大。健康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拖拉的人更容易患病。拖拉也影響人的情緒,也會破壞團隊協作。
10. 拖拉會改變人的行為,但不會耗費多少精神力量。這并不意味著一個念頭就能馬上改變。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高度規范的認知行為治療來解決。
其中很具體的表現之一就是:嚴重的不守時!毫無時間時間概念,不把別人的時間當時間。
對行事拖拉的人進行勸誡就如同讓抑郁癥患者高興起來那么困難。”法拉利教授認為,勸導對拖拉癥患者來說作用微乎其微,關鍵還是要靠自己下定擺脫拖拉慣性的決心,這需要很大的精神動力才能完成。試著結合以下10個竅門,可能會更容易一些。記住,每達到其中一項,你就離成功進了一步。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2年12月28日01:08:1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2747.html
- 智慧燈
- 生活
- 分享
- 哲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