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米手機在臺灣和印度登陸搶購,小米國際化進程開始推進。但是在臺灣,小米頻頻出現狀況,先是搶購數量差異被曝,然后是隱私問題出現。
由于兩岸關系的特殊性,小米的隱私安全問題引起了高度重視。小米是個例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小米的隱私問題
小米手機在臺灣的隱私問題的暴露,是有人發現小米的手機會向北京的服務器傳輸數據。本來智能手機傳輸數據給公司服務器是常事,但是因為兩岸關系的特殊性,這個問題被重視。
8 月 8 日有臺灣媒體找來安全專家實測,證實之前的傳聞是真的。而小米公司第一時間仍信誓旦旦否認此事,辯稱小米手機內置所有服務都會取得用戶同意后才搜集資料。
但是 8 月 10 日,小米發表聲明,推翻了自己兩天前的說法,確認有有一項「網路簡訊(網絡短信,類似于 iMessage)」服務會自動啟動回傳手機號碼到北京。小米科技 8 月 10 日在官方粉絲團上發布緊急聲明,證實的確有一個內置于小米手機系統內的「網路簡訊」服務,在未經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會自動啟動,將使用者的電話號碼、IMSI(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及 IMEI 碼(國際移動裝置識別碼)回傳到小米服務器上。而且傳輸信息沒有加密,而是采用明碼傳遞。
這里就有兩個問題,一是小米公司未經用戶同意就收集用戶的數據,二是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沒有加密,很容易被傳輸渠道上的第三方獲得。
從安全和隱私角度,這個兩個問題確實很嚴重。
二、智能手機的安全問題
傳統上,人們說安全問題總是針對 PC 和服務器,但是隨著智能手機功能的擴展,智能手機的安全問題也被人所重視。
電腦最多只是記錄你的密碼賬戶信息,而智能手機有 GPS,有攝像頭,有話筒。如果智能手機的數據泄露,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沒有秘密可言,這是非常恐怖的。
而智能手機的安全對用戶來說是一個黑匣子。PC 的普通用戶可以用各種軟件來防控,因為最高權限是微軟的 Windows,電腦廠商只是 Windows 的客戶。
實在不行,電腦用戶還可以拔掉網線,更換硬盤。公共事業機關就是內網外網雙硬盤。黑客本領再大,不能訪問沒加電的硬盤信息。
而智能手機是一直有電,一直聯網,內部儲存無法更換,手機廠商掌握最高權限。智能手機的泄密更難解決。
而各個廠商和第三方軟件開發者偏偏對用戶的隱私很有興趣。似乎什么應用都要訪問用戶的通訊錄,短信,照片信息,都要開啟用戶的網絡、攝像頭、話筒。
對大部分普通水平用戶來說,使用了智能手機,就沒有隱私可言。
更糟的是如果采用明文傳輸,這些信息不僅僅能被廠商和第三方軟件廠商獲得,還能在傳輸過程中被別有用心的人獲得。比隱私泄露更糟的是你不知道有誰知道了你的隱私。
三、隱私問題不是個技術問題
從技術上來說,用戶可以對安全做一些防護,譬如限制第三方軟件權限,監控自帶軟件聯網行為。但是這些都是高手干的活,無法普及。
真正解決問題,是不能靠個人的,而要政府出面。商業公司可以無下限,政府就有義務讓這些公司賠得傾家蕩產。商業公司獲取隱私是為了商業利益,高額罰款得不償失,它們自然會改掉窺探隱私的毛病。
保護個人隱私,政府應當承擔起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