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打拼多年之后,老家在湖北的小王決定離開,只有28歲的他,一直夢想著選擇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隱居,“一個人靜靜地呆著,每天看書,沒有污染?!倍?012年的年末,他終于邁出了實現自己夢想的一步——前往位于河源的一處山莊,據說那里有二百畝荒田,三五間房。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都市之中,竟然有著不少年輕人,都如同小王這樣,內心深處,隱藏著一顆逃離都市、歸隱林泉的夢想,從遙遠的海島到偏僻的深山之中,都有著這些年輕的隱居者的身影。其中,不少已經隱居多年,并且正在享受著自己選擇的生活,有些仍在追求,到處尋找適合自己的所在,還有些人,雖然行動上很謹慎,但是內心中卻一直在沸騰。
這些本處于為人生而打拼年紀的年輕人,究竟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將隱居視為自己人生理想生活方式?這是一種逃避,亦或者是一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實踐者:伉儷放棄城市隱居山林三年
“這里好美,我們以后就在這呆下去吧!”三年前,劉先生與妻子偶然來到了河南北部的太行山區里,望著這里的美景,頓時就不想再回到城市里,歸隱的念頭再也揮不去。
于是,伉儷二人放棄了在鄭州的城市生活,在他們偶然發現的這片山谷之中,安營扎寨了。對于丈夫的決定,劉太太向來同意,所以也就不會有什么意見,而且能夠在山中隱居,也是他們兩人一貫以來的夢想。
在解釋隱居生活的原因時,劉太太說,多年的城市生活已經讓他們兩個人厭煩,并且丈夫在工作上的壓力也比較大,因此,希望能夠過上一種自由自在的詩意灑脫生活,所以,只要是有時間的時候,他們就會一起騎著自行車,到處閑逛,希望能夠發現一片讓他們愿意呆下去的地方,整整兩年,他們才找到了如今落腳的所在。
“我為什么要隱居,之前確實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感覺活得很累,不像在這里,有山有水,自由自在?!眲⑾壬f。
劉先生說,目前他們隱居的地方,原本是個位于山谷之中的小村莊,后來村民們紛紛移居,村中只剩下了幾戶人家,一條山河從村中穿過,僻靜的環境加上秀美的風景,都吸引了他們。
在這里,他們向當地購買了一小塊地,還自己搭建起了農家小院。農家小院面朝大山,頗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小院的位置比較偏僻,最近的鄰居,也在數百米之外。
“一切都是自己搭建的,房子、窯洞和小院等等?!眲⑾壬寡裕谶^去的三年中,為了能夠在山村之中自食其力,自己主動著學會了很多手藝,這一切,都是在城市生活之中不可能體驗到的。
至于自己無法制造出來的日常生活用品,劉先生和太太就會乘坐著摩托車,驅車10多分鐘,來到附近的集鎮上購買。
似乎,他們的歸隱山林,并沒有引起父母們的反對。
但是浪漫的生活,終歸會有現實的羈絆。劉太太告訴記者,三年的隱居生活,他們一直是在靠自己多年的積蓄在生活,由于山谷之中不可能大規模的開墾,除了辟出小塊菜地有些收獲之外,很多生活物資還是需要向外界購買,因此,積蓄也漸漸地耗盡。
他們也有著自己的考慮,所以,2012年10月開始,將自己的農家小院中辟出一角,開設了一個小小的飯店,雖然收入不高,但是對于他們的生活來說,還是多多少少提供了一些財力上的支持。除了這個小飯店,他們還計劃著,在附近的山上打幾口窯洞,將來可以開設山中的窯洞旅館。
對于未來,夫妻二人似乎很一致,將會一直在在這片山水之中住下去。據說,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來,想來體驗一下他們的隱居生活,但是卻很難耐住寂寞,幾天下來就堅持不下去。劉先生對此也很坦然,畢竟是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
行動派:要做就得馬上做
即將開啟自己的隱居生活的小王,自認為是一個敢做敢干的人,所以,當知道河源一帶,有個可以讓他過上隱居生活的地方,他毫不猶豫地就背上了行囊。
小王告訴記者,自己知道這個地方,也是通過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在那里,有人租了幾百畝的土地,建了一個山莊,并且還蓋了些房子可以接受像他們這樣的愿意到自然環境中生活的人們。
“按照對方的說法,感覺是個不錯的地方,但是我會先過去看看情況,看能不能長期在那里呆下來,如果一切都好的話,就會多呆點時間?!毙⊥跽f。對于他來說,他希望能夠有一個足夠安靜和清凈的地方,讀書思考,而不是為了生存而整天在城市中奔波。
從他那里,記者得知,在這個山莊里,如果僅僅是短期居住,一切都是免費的,如果長期住,則需要自己采購食物,
如同劉先生的感受一樣,在小王看來,真正能夠將隱居實踐的人,其實并不多。他原本想多找幾個人結伴前往,但是很多人卻推說要過一陣再去,甚至有人在考慮之后說,要到退休之后才會去隱居。
“隱居,在很多人來說都是空話,連短期的體驗都不敢!而對于自己來說,選擇在年輕的時候就去隱居,是一種對生活的追求,對人生的追求,誰喜歡污染的地方誰去,誰喜歡發財的地方睡去,大多數人都了錢而放棄了一切,但是卻喜歡將很多空話,而不去實踐自己的夢想。我認為,要做,就得馬上動手去做?!?8歲的小王,如此堅定。
沉穩派:隱居也是要有經濟實力的
而一直在鄭州發展的陳先生,顯然沒有小王那樣灑脫,屬于小王眼中那種猶猶豫豫的隱居愛好者。但是陳先生自己卻不這么看,他認為,要隱居就得從長計議,從長計議的主題自然是“經濟實力”。
對他來說,過上離群索居的隱居生活固然是心中向往,但是支撐自己的這個“向往”,依然需要足夠的財力做保證。
“我仍然在繼續著自己的工作,倒不是因為這份工作有多么吸引人,或者有多重要,只是我要通過工作,來為未來做準備。”陳先生將自己正式實施“隱居”的時間表定在了模糊的數年之后。
“你要知道,隱居也是有成本的,不工作,不奠定一定的基礎是不行的。為了能夠讓自己的隱居生活長期下去,必須要考量經濟方面的問題,第一,要根據隱居地當地的實際經濟情況,第二,經濟形勢本身是不斷變化的,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有經濟基礎就好辦事,沒有經濟做后盾,就要受委屈?!?br />
“隱居畢竟是個夢想,想實現夢想是要付出代價的……”他感嘆道,“但是有夢想就好,什么時候都不要丟掉夢想,我現在繼續工作,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加豐滿,讓理想更能經得起現實的考驗?!?br />
但是另一方面,他對于“隱居”,卻表達了堅定的信心,稱自己離開都市,離開人群,只不過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今生有這個念頭和愿望,是必然要實現的。”
“如今的這個年代太浮躁了,如果我實現不了隱居的想法,豈不是白活了?”陳先生反問記者。
但是他并不同意隱居者是處于逃避現實的說法。他認為,有些人,如同他自己一樣,是性情中人,喜歡山水、喜歡自然、喜歡淳樸的與世無爭的生活。
尋覓者:徒步月余尋找隱居地
這些“隱友”和“驢友”的區別在于,“驢友”只是路過,而“隱友”則是在隨時準備在征途中的某一點,呆下去。祖國山河雖壯麗,但是在眾多“隱友”們看來,要找個合適的隱居地卻并不容易。
已經在湖南瀏陽某地扎根的呂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手中有著一個隱居地——一個被荒廢的小山村,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小山村,村子沒有電,原來的村民都已經移居山下,就是這樣一個條件簡陋的地方,卻有不少人有意前來隱居。
有人為了尋找隱居地,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云南各地游歷,考察各地的風土人情,并且還將游歷的照片和心得放到了網上,引來了一干隱友們的關注。
為何要隱居:人生的重新啟程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和不少人探討過他們隱居或者要去隱居的動機,而選擇一個適合的生活方式,是主要的答案。
談及三年的隱居生活,劉先生認為,真正能夠做到隱居的人,非常少,很多人都只是嘴里說說,心里想想,但是當他們真的來到了山里的時候,沒有現代化的通訊方式,沒有城市里的生活條件和多彩的娛樂方式,沒有幾個人能夠堅持的下去。
“三年來,感受頗多,最受不了的要數孤寂了,不過這也是個過程,也曾經為了生活而發愁,但是現在慢慢都變好了,其中的苦樂都只有自己知道。其實我覺得,隱居就是擺脫過去的一種失敗,從新來過,而不是逃避現實,只有孤寂下來,一個人才會冷靜下來,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边@是劉先生的感悟之言。
“隱友”“紅云上人”的觀點頗有點自然主義的意味。他也認為隱居不是為了逃避生活,而恰恰是為了更積極的、有質量地生活下去,隱居是為了遠離地溝油、瘦肉精等等讓人不堪忍受的事情,隱居于青山綠水之中,可以吃到沒有受污染的食物,喝到天然的山泉水,隱居是為了讓自己徹底解放,過慵懶無壓的悠閑生活。
在海南五指山中隱居的陳先生則稱,自己雖然生長在城市中,但是卻覺得自己很難適應城市中的那種復雜、競爭激烈的生活,反而是在山居生活中,能夠讓自己的心境得到平靜。
調查:8成受訪者想過去隱居
現代都市中,究竟有多少年輕人想要去隱居?
根據某周刊曾經進行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約1700多人中,20至40歲之間的年輕人占據了調查樣本的絕大部分,這些人大多居住在城市之中。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根據統計,居然有83%的人有過隱居的念頭。而在被問及要隱居的原因時,社會浮躁、工作壓力大以及人際關系復雜為三個主要的方面。
很多人并不認為只有身家豐厚了才能去隱居,“衣食無憂后就去隱居”占據了想要隱居者的最大比例。
學者:返樸歸真的生活彌足珍貴
廣州市社科院的高級研究員彭澎對此認為,無論古今中外的哪個社會,都會有離群索居的少數群體,而當下這些都市人的歸隱山林,相信也是屬于這樣的少數群體,因此,這一現象的本身屬于正常的社會現象。此外,現代社會中,各種“控”不少,譬如手機控、微博控等等,使得一些人感覺在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中,反而失去了自我,成為了被控制者,因此,他們會希望,能夠過上一種依靠自己的能力去主動生存,過上一種適應自然并改變自然的生活方式。并且,當下的社會中,也存在著一些譬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之類的問題,對于一些當事人來說,他們也會覺得返樸歸真、純凈天然的生活方式是彌足珍貴的,因此,他們渴望到山野之中去尋找自己向往的這種生活。
有人提出,目前出現的這種都市人隱居現象,可以與中國歷史上的“隱士”現象相聯系。對此,彭澎則認為,現代都市人的回歸山林,過上所謂的“隱居”生活,和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隱士”文化并非一致,因為古代的“隱士”多是出于政治原因,由于仕途不順暢、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從而歸隱山林,而在古代,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在山林之中,所以他們就無法被稱之為“隱士”,而現代人的“隱居”山林,一般都與政治無關,無非是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而已,所以只能稱之為 “隱居”,而不能將他們稱為“隱士”。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月12日00:39:4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3085.html
- 智慧燈
- 生活
- 分享
- 哲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