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動已經到了變革的時候
電信運營商成立互聯網公司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畢竟此前已經有一些互聯網的嘗試。如中移動早已開始做了飛信業務、新媒體業務等。但定位于門戶和能力開放平臺,成立專業化公司運作,還是值得分析觀察。
首先,中移動必須“革命”。此次革命,重要的不是革互聯網公司的命,而是革自己的命。隨著BAT的崛起,電信運營商被微信等OTT業務顛覆的可能性不斷加大,傳統的短信、語音甚至寬帶業務都受到包括互聯網公司在內的各種勢力入侵。不變革,只有日漸式微。
其次,基地模式已經不適應發展要求。中移動的新業務更多由業務基地負責。中移動在全國范圍有九個業務基地,由一個基地開發互聯網業務、或者提供業務的接入服務,雖然可以降低業務開發和運營成本。但是隸屬于省公司的基地雖然擁有產品和業務創新的自主權,但是在營銷、服務等運營環節,仍必須遵從傳統的模式,再加上其他內部流程,基地模式越來越難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競爭。
再次,公司模式已經取得初步成功。在互聯網公司推出之前,中移動已經成功推出了多個業務公司,如終端公司、國際公司、財務公司、政企公司。公司化模式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行政化弊端,更靈活的適應市場趨勢,貼近和把握用戶需求,快速反應。
早在2012年底,中移動總裁李躍便表示,將成立互聯網公司。業界普遍認為,此舉是運營商為了應對移動互聯網的沖擊。所以早已有消息曝出,中移動準備成立新媒體公司,以內容為主來應對移動互聯網的變革。
中移動的互聯網公司和新媒體公司雖然都是在布局移動互聯網,業務有所交叉,但新媒體公司以內容為主,互聯網公司雖然也有內容,但以門戶和開放平臺為主,二者更多為互補關系。
新的互聯網公司能否取得成功?這依然有疑問。互聯網早已過了門戶競爭的時代,如今以新浪、網易、搜狐、鳳凰為代表的門戶勢力穩固,切入這一市場無疑面臨巨大困難。而開放平臺的能力接入,首先是需要打造一個又龐大用戶基礎的互聯網應用生態圈,中移動目前在互聯網領域毫無拳頭產品,飛信等產品的沒落就是例證。沒有產品生態,能力接入就是一句空話。
新媒體,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如此誘人的前景必然會導致各種新老競爭的愈發激烈。可這恰好說明了機會的巨大,有挑戰才會有機遇,相信上天會垂青那些執著認真努力且善于把握機會的人們。無論前景如何,中移動向互聯網邁進無疑還是值得認可的。畢竟,變革可能是找死,但也或有一線希望,而不變革卻只能等死。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10月14日12:34:37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30976.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