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的話:聯通與微信合作推出“微信沃”的微信專屬SIM卡,行者的第一反應是“又出來忽悠人咯”,聯通官方解釋:合作了,聯通雖不見得會增加收入,但也不會減少收入,反而會占有更多的資源,通過跟互聯網企業學習,會找到新機會。所以,與其點評雙方合作開啟新時代的重要意義,還不如就聯通這句話梳理一下中國聯通歷年來移動互聯網的決策思路,盤點聯通與移動互聯網應用合作的成敗得失,然后再判斷“微信沃”的結局,亦可藉此探究一把運營商思考問題的方式。
運營商的思維與互聯網公司是很不大一樣的,比如,它們獨自創立了一套語言體系。對于同一個詞語,如“流量經營”、“能力開放”,運營商就與業界所理解的意義相差甚遠。行者認為這是運營商封閉語義體系的孤島進化,也是弱勢心理的防御機制在發揮作用。中國聯通也生產了很多奇葩名詞,順便捋一捋。
■內容計費:一朵奇葩冉冉而來
相比于流量計費、流量包月,行者從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反對內容計費,原因在于計費的“不公平”性,和運營商“自由操控移動互聯網”的不良意圖。所謂的內容計費,核心就是以運營商的價值標準來鑒別和區分應用的價值,然后對應用的流量定義不同的價格,比如按照文本、視頻、語音來差異化定價, 或者按照優酷、新浪、騰訊等不同的來源,進行差異化定價,這是聯通3G內容計費的策略之源,從此開啟了一個奇葩的時代。
鑒今不如讀史。我們完全可以直接援用美國的QoS之爭。QoS指的是,當美國過渡到3G網絡之后,發生了網絡流量瓶頸。假設某一個區域同時有大量的人觀看手機視頻,就會導致這個區域流量堵塞,這樣,就產生了一種爭議,該不該提供QoS服務。QoS的本意,是Quality Of Service,意思即為對某些數據流的優先服務。意見分歧極大,其中反方Google公司的意見就是“所有IP都是平等的”,互聯網是一個平等的社會,QoS違反了互聯網的根本精神(QoS曾經在十年前DDN、幀中繼的專網時代盛行一時),最終Google獲勝。
讓中國聯通理解“所有IP都是平等的”就像理解“天賦人權”一樣的困難,中國聯通2008年開始推進內容計費,但是它的競爭對手并不吃這一套,采取中立的無差異流量計費策略,所以聯通的內容計費沒有辦法全面實施,反過來且戰且退,但即使到了今天,還是能從套餐中看到聯通內容計費的尾巴,用戶辦理聯通任何3G套餐,套餐內總會出現兩列數據:M個數、T個數(見表格),這就是內容計費的痕跡,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7月23日10:23:0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9162.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