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設計咨詢公司”(Frog Design)創始人和蘋果“白雪公主”設計語言的創造者哈特穆特-艾斯凌格(Hartmut Esslinger)曾為蘋果、微軟、三星、索尼、LV、阿迪達斯等多家全球知名企業設計出了無數的經典產品,他本人也曾被《商業周刊》評為“自 1930 年以來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工業設計師”。
在他的新書《保持簡單:蘋果發展早期的設計理念》(Keep it Simple:The Early Design Years of Apple)一書中,艾斯凌格提到了自己與喬布斯的合作歷程,并向外界透露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消息。
以下是該書節選主要內容:
初識蘋果
我和蘋果最早是在1987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辦的 “ICSID世界設計大會”(ICSID World Design Congress)上相遇的。當時蘋果準備了一臺 Apple IIe,我非常喜歡蘋果的技術、對于設備的定價戰略,以及他們對于當時尚未成熟技術的嫻熟運用。
從外形上來看,蘋果那個滑稽的彩虹Logo就橫跨在丑陋的“Apple computer”字體上方,而這個設備看起來就像是一臺沒有色帶和滾輪的老式打字機,就連鍵盤都不合理地高出連桌面一大截。5.25英寸的軟盤驅動器置于機箱上方,軟驅的上方則直接使用了一臺日本制造的現成黑白顯示器。顯而易見的是,當時的這款Apple IIe還沒有實現蘋果對于未來產品設計的構想,但我最終還是決定買一臺Apple IIe。久而久之,我逐漸發現這個“大玩具”或者“思考機器”的理念就是針對日常生活所設計的。
當時,我在科技領域內的最主要客戶是索尼,我也深信他們的技術最終將闖入個人電腦領域。但在1981年和索尼工程師們合作開發了幾款個人電腦原型機后,我才意識到索尼高層似乎對我的設計并不感興趣。于是我開始把目光轉向硅谷企業,惠普便是其中之一。當時的惠普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開發出了不少的優秀產品,所以選擇這家企業似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決定。然而,我在隨后發現惠普的企業文化同科技產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大相徑庭。所以,我知道是時候該和蘋果接觸了。
我和蘋果進行接觸的方式有些不同尋常,在1982年早些時候,我在加州和一些有意和我展開合作的設計師進行了交流。這些會談大多沒有取得多少成效,但我卻從和他們的交流中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多數美國公司的設計師都是公司的內部員工,且他們通常需要向工程技術和市場營銷主管進行匯報。之后,我在硅谷的一個派對上遇到了當時蘋果Apple II部門的首席設計師羅伯-戈梅爾(Rob Gemmell)。在給他看過了我的部分視覺設計樣張后,戈梅爾跟我說:“你必須去見見喬布斯,他是個瘋狂的人,但卻十分醉心于世界頂級的產品設計,并希望能將這些設計帶到蘋果。”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0月11日09:34:38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1818.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