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手機與二流品牌,是未來華為終端揮之不去的陰影
接下來談談華為。華為消費者BG業務2013年營收首次突破90億美元,智能手機年出貨量5200萬臺據全球第三位,今年任正非提出終端業務強調利潤為首,消費者BG要以利潤為中心,“別讓互聯網引起發燒”。
任正非有軍人的一面,艱苦鉆研、強勢與狼性的文化也在華為展露無遺。以華為背后的財力、技術實力與狼性,其目標顯然不是打趴小米,而是面向國際,追趕三星與蘋果才是終極。但小米手機作為既無終端品牌優勢、又無硬件與技術優勢的小作坊,無論在手機品牌影響與外界關注度上,卻一度讓華為終端黯然失色,這些都讓華為如鯁在喉,很不是滋味。
但最近有評論人士指出:“在華為“云、管、端”模式下,終端雖不可或缺,但終端在整個華為體系里,更像增值的部分。”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華為終端業務的邊緣化。在驅動華為成長的核心力量中,終端并非華為的主業,在華為的“云管端”模式里,終端短期只能帶來規模效應,缺少利潤貢獻。因此在終端策略上的調整上,華為以“以利潤為中心”推高端精品策略。
這里要說一下客觀原因:華為幾乎在所有的主航道業務領域都會與國際巨頭狹路相逢??梢钥吹?,華為在服務器領域有IBM,HP,無線領域對手有愛立信,華為做數據通信產品會直面思科的競爭。做存儲有碰上EMC,做虛擬化又和Vmware遇上,華為海思芯片業務的對手又是高通這種壟斷性的國際巨頭,手機終端當然也是對手林立。所以,在華為波瀾壯闊的業務布局中,會相對聚焦主航道的領域即“云”和“管”,而在端,華為卻強調以利潤而非規模的布局,提出以“利潤為中心”的戰略,任正非要求華為手機業務“不做大規模品牌廣告”,依靠產品體驗、質量、服務等提升口碑,“別讓互聯網引起發燒”。當然,這符合華為一貫的不玩虛、實打實的“硬漢”形象。
但同時可以看到,長期以來,華為強調技術優勢卻欠缺發力手機品牌的鍛造,手機又是消費者唯一可以接觸到的華為系產品。對于華為而言,終端優勢雖然明顯,但華為的文化與基因導致華為的這些優勢被束縛。華為的主業繁復龐大,也很難聚焦核心在手機業務。盡管客觀原因存在,華為始終喪失了對于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強勢把控地位。無論是三星還是蘋果以及國內的小米,都是品牌先行與營銷發力,驅動品牌附加值上升,但在高端市場,華為的品牌不被認可,這無疑是一貫欠缺的品牌營銷思路造成的硬傷,在未來,在追求利潤的目標驅動下,一流手機與二流品牌,將是華為終端揮之不去的陰影。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7月3日01:32:32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25233.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