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黃莊,這個距離海淀高校園區最近的地鐵換乘站中,“懂你的人在人人”的廣告牌貼滿了厚厚的幾面墻壁。
數公里外的清華大學校園中,人人網正在舉辦一場校園開放平臺大賽,以收集學生的優秀創意和創業項目重建人人網開放平臺。與此對應的是,標榜“年輕、個性”的人人網廣告也開始投放在各大電影院和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
8年前,人人網的前身校內網率先在清華傳播引燃校園市場,并從首都高校中開始紅遍全國,而在經歷了2011年帶有中國Facebook的光環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巔峰時刻之后,今天的人人網卻不得不借助廣告攻勢,試圖重新占領高校。這個輪回,頗有嘲諷的意味。
比起2011年上市時候的風光無限,今天的人人網正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境地:微博微信的先后崛起正在擠壓人人網的發展空間,已經畢業的年輕用戶進入職場后流失,大批用戶正從PC轉向手機,而人人網手機版商業化方向并不明確。
是什么原因阻擋了人人網?為什么它沒有成為中國的Facebook?
以敏銳開始,以漂移結束
2005年,Facebook已經在美國漸漸開始火起來了。國內很快出現了兩個跟Facebook界面相似的網站,一個是王興(現美團CEO)創建的校內網,另一個是現人人公司CEO陳一舟做的5Q網。在此之前,陳一舟收購了貓撲網,一直在探索SNS的業務范圍,Facebook真實的社交關系顯示出比My Space更強的增長潛力,于是當年創業的關鍵詞變成真實社交。SNS業務的規模一旦壯大,對于服務器的要求立刻提升,受制于創業資金有限,王興不得不在跟5Q網爭奪用戶后,把校內網賣給陳一舟。
2006年底,整合以后的校內網依然很小,日活躍用戶規模不到今天的1%。校內網進入快速增長期是從一條關鍵的決策開始的——“你可以在上邊找到失散多年的同學”。當時,由于陳一舟創辦過ChinaRen,還保留著校友錄情結,為此,人人網的注冊信息和消息設置上提醒用戶去完善自己的初中和高中資料,之后利用算法推薦能夠迅速匹配認識的人。
憑借著口碑傳播和高校推廣,校內網用戶迅速擴張。人人網副總裁黃晶回憶當時有一個公益活動是每注冊一個新用戶人人網就給青海希望工程捐一毛錢,結果人人網捐的錢居然蓋了4所希望小學。黃晶從研三開始進入千橡集團實習,追隨陳一舟已經10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