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竇文濤在內,這檔節目的制作組成員從來沒有超過10個人,作為鳳凰衛視為數不多堅持了近16年的節目,它的廣告收入卻從來沒有與名氣匹配,30秒插播廣告的刊例價從2007年的4.034萬元漲到2013年的5.71萬元,加多寶也參與了廣告植入。竇文濤對《第一財經周刊》說,他并不反感那個擺在嘉賓桌上、但是從來沒人喝的小紅罐子,可是他日益覺得自己這檔節目“笨重”。
“笨重”是電視相對于互聯網而言的。它涉及兩個維度,首先是更精細的拍攝技術,比如打光;其次是電視人的創作,“跟體制打交道很煩”。竇文濤說他羨慕高曉松:“他是個全人,沒有被電視工業異化。”
其實《曉說》和《鏘鏘》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簡單的演播背景,《鏘鏘》使用虛擬背景,而主持人和嘉賓的一桌三椅從來沒有變過;高曉松常常是一桌一扇,背景則很隨意,從家里的客廳到某一個酒吧都曾經使用過。
對于視頻網站而言,類似的脫口秀制作門檻更低,也更容易讓它們把精力集中在內容本身上面—優酷這檔節目的宣傳制作成本約為15萬元。但《鏘鏘》和《曉說》的本質差異還是節目本身播放渠道不同帶來的觀看體驗差異。
竇文濤記得1999年,《鏘鏘》的首播時間為23點,但它的實際主要收看時段發生在第二天的中午。
在23點收看的一般是核心人群,他們的休息時間較晚,而第二天的就寬泛了許多。2005年,這檔節目的播出時間被挪到了23:30,這意味著即便對于核心受眾來說,這個時間也有點太晚了。另一方面,重播的12:30也被改到了13點,這意味著錯過了大多數人的午休時間,且廣告投放也會進一步降低。
這可能是電視媒體最為根本的自身限制。作為一個本質上是在出售觀眾時間的媒體,24小時內能安排的節目量總是有限的,尤其是凌晨往往是被看作最沒用的垃圾時間。在這樣一個時間線體系里,每一檔新節目的出現都要以老節目的讓步作為代價。
曾經制作《魯豫有約》和《壹周立波秀》的能量影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總策劃馮飛對《第一財經周刊》說,電視臺的排編工作由總編室完成,這是編導不可控的部分。“比如今天星期二,我們從新聞聯播往下排,一般前后是本地新聞,7點半到8點排電視劇,兩集之后上一個自制綜藝節目。9點半這樣,一個小時左右。我們現在看那些節目,排在前面的幾個衛視,上個新節目都比較慎重,尤其是周末的時間,要考量很多問題,首先上的都是大項目,比如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和江蘇衛視的《全能星戰》。”
對于第三方外包電視制作公司而言,他們拿到手的除了節目制作的概要,往往還有一個固定的播出時間。按照馮飛的說法,“這個時間段一般比較差,比如下午三點半和深夜”,而較好的時間段分配給電視臺自制內容。“還有一種,電視臺自己的項目做得不行了,要改版,也會來找我們,這個就更難了。”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1月20日11:38:14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7461.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