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優勢得天獨厚:時間的概念被口碑取而代之,成為引導受眾在互聯網上搜索的最大動力。盡管諸如優酷這樣的網站也試圖在時間性上作出引導—比如在傳統意義上工作強度特別大的星期二安排《萬萬沒想到》,讓很多人看完之后開工,形成一種固有的期待—但就整個互聯網而言,受眾的主動性還是大大超越引導。
在視頻網站的生產機制里,只有內容類型之分。相對于電視,視頻網站的困惑在于這些類型的邊界,以及到底怎樣去定義自己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
當王皓2011年從鳳凰衛視跳槽搜狐擔任自制節目部主編的時候,視頻網站正在經歷搶購影視劇版權的激烈爭斗,無論是內部管理,還是行業規則,自制上都毫無流程和標準可言,對于從業者來說,也沒有人太明白應該要做什么,“就是幾個70后帶著一群80后管著一群90后的公司”。
“當時我們就照搬了電視臺的模式,把所有節目模式都搬過一遍:訪談、清談、脫口秀、時事節目、明星訪談,什么都有,還做過紀錄片……到現在七七八八該關的關,之前在電視臺三五年才做一個節目,到這兒半年一年稀里嘩啦七八個節目。”
如果不算外部合作人員,王皓管理的搜狐自制團隊有五六十人。他的職位曾有不下五個人擔任過,但到王皓才穩定下來。“這行實在太難做了,因為你不知道要生產什么。你既要自己想明白,還要把它干好。今天試試這個,明天試試那個,就是靠個人能力,沒有別的辦法,能扛下來就扛,扛不了就是先驅。”
這種迷惘有一部分原因是電視行業樹立的固定生產標準。“什么樣的畫面有什么樣的標準,需要怎樣的語言結構,生產需要的技術、流程都是已經被總結好的。”王皓認為,即便是鳳凰這種扁平化的管理體制里,給年輕人的機會也并不多。而脫離整個電視體制之后,弊端在于沒有傳統的師徒幫帶關系—“涉及藝術一些的行業都會有類似結構模式”—但好處在于完全開放的創作環境。
這種開放可能激發前所未有的活力。按照優酷負責娛樂中心的副總裁李黎的說法,她帶領的這個自制團隊里的5個人“都是帶著夢想來的”,需要說服的是所謂“跟上互聯網的節奏”。她自己也是在做了《曉說》等幾檔節目之后轉換過來的,“剛開始的時候我也(跟在電視臺)那樣,經費一報都幾百萬幾千萬,但我們真正的投入是在內容研發。電視做一個內容二三十人,互聯網三四個人。”
一個從《東方時空》欄目組跳槽到優酷的成員最開始的時候會抵觸這種說服,認為互聯網會破壞原有節目的感覺。“我讓他真正了解互聯網是什么,傳統是什么。后來他跟我說,‘我完全了解你說的,我一定要從1.0升級到2.0’。”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1月20日11:38:14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7461.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