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催生拆包、套利的地下灰色產業鏈
所謂拆包、套利,就是將運營商的合約機買下,將手機和話費分開賣出,賺取運營商終端補貼或者渠道酬金。搜狐IT的宿藝對此曾做過一個專項調查,這個地下產業鏈形成于2010年前后,在2013年達到高峰,預計三大運營商四成的合約機被拆包銷售,約達8000萬部。以華強北為代表的集散地,在全國各省幾乎都形成了一定的分銷市場,產業鏈格局已經形成并運作流暢。
究其原因,正是2009年進入3G時代以來,運營商合約定制手機的力度加大,改變了傳統渠道的利潤格局,渠道商不得不謀求新的利潤點,而運營商簡單的政策、輕微的監管,給了渠道商鉆空子的機會。很多時候,運營商的人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只要KPI完成了就可以。即使運營商想了一些辦法,如聯通仿效歐美,采取“機卡綁定”政策,同樣敵不過充滿智慧的渠道商。
運營商營銷費用減少后,地下產業鏈的整體市場被壓縮了,會有些小玩家死掉,但這個鏈條會長期存在。
第七,使得運營商自身發展了用戶,卻不一定提升了能力
定制模式發展了用戶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這種高成本發展用戶的模式,是好的方法嗎?個人認為,三家運營商的定制比拼,更像是軍備競賽。2013年,中國移動銷售費用918億元,同比增長14.5%,銷售產品成本614億元,同比增長48%。中國電信銷售費用704億元,同比增長11.6%;中國聯通銷售費用430億,同比增長22.7%,3G終端補貼成本為78億元,同比增長27.8%。總體來看,2013年在終端銷售上的投入同比都增長了10%以上。然而,這種投入帶來能力的提升卻是有限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聯通通過補貼方式銷售蘋果手機已經多年。如今市場上的iPhone 5S,即使在有補貼的情況下,聯通版的5S銷量依然比不過沒有補貼的非定制版手機,證明在銷售能力上,運營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當上級部門加大對保增長要求的時候,面對轉型中的運營商更應該思考如何精益管理。
存在即是合理。所以,所謂“七宗罪”,并不能簡單用好壞來區分。隨著定制機數量的減少,這七種現象都會相應減弱,產業鏈上下游深度依賴運營商的相關節點,需要深思,快速調整發力方向,才能有效應對。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7月13日16:59:22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25769.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