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兩種模式,還有一種是讓利給渠道,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裸機銷售,每賣出去一臺裸機,在符合一定規(guī)則的情況下(通常是帶來了用戶或新增收入),可以給渠道支付酬金,這里使用到的是酬金成本。除了讓利渠道,運營商基層還有其他一些成本促銷花樣,比如送油卡、送京東卡之類。當然這些本質(zhì)上也是成本補貼,只不過是不同的成本盤子。
受“營改增”影響,在終端成本被硬性壓降之后,運營商將逐步減少在終端成本上做文章,所以更多的會使用減收空間來做促銷,但減收空間并不一定一直有,當發(fā)展進入瓶頸而收入無法完成時,就只能走裸機銷售的路子,如果裸機的酬金成本都不足了,那就是完全走社會渠道的自帶機模式了。
廠商回歸市場,用戶增大門檻
可以預見,在諸多因素影響之下,運營商的各種優(yōu)惠將逐步和終端分離,而更看重業(yè)務方向(比如4G)、用戶價值(ARPU、在網(wǎng)時間)等。換句話說,運營商和終端廠商的關系也將變得沒那么緊密。
實際上,三大運營商的合約機比例已經(jīng)大大下降,即便是移動(由于制式原因合約機比例較高),其合約機比例也從高峰期的近100%下跌至不到50%,未來估計還將不斷下滑。
運營商對終端市場影響的減弱,會有幾方面影響:
一是中高端手機銷量減少。由于中高端手機售價奇高,相當部分是靠運營商補貼來促進銷售的,而運營商為了圈住這些高端用戶也愿意投入,過去預存話費0元購機的方式,大大降低了高端機的心理門檻,而且對于一些高端客戶、集團客戶,往往還享受免預存承諾話費購機,這些人往往有單位的通信報銷補貼,實際不用出1分錢就可以換手機。如果取消這類補貼,一來一次性就需要支付購機款,二來發(fā)票是手機發(fā)票而非通信費發(fā)票(不能報銷),三來即便有送的話費也遠遠不如存的話費有價值(這個不展開了),那真正愿意掏真金白銀的人還有多少得打個問號。
二是廠商會更倚重電商渠道。運營商的逐步退出,會讓原來缺乏品牌優(yōu)勢和渠道優(yōu)勢的廠商比較痛苦,中華酷聯(lián)之類還好,有些完全依賴運營商的如天語之類壓力會很大,最近據(jù)聞手機廠商和運營商之間的交道已經(jīng)明顯減少,當這成為趨勢之后,未來各廠商必將進一步加大電商渠道的鋪貨力度。另外,原有合約機產(chǎn)品的選擇更多是滿足各家運營商業(yè)務布局的需要,會導致和市場需求有一定錯位,在運營商比重下降后,手機廠商必然會更看重電商渠道反映的市場情況,回歸到更接近用戶購機需求。
三是手機的更新頻率可能降低。以往運營商的補貼,更多的是希望人們換更好的手機,用更多的業(yè)務,功能機換智能機,3G換4G,這些帶來的是流量的使用增加、業(yè)務的增加。而且,以往承諾消費購機的優(yōu)惠,很多時候可以疊加使用,也即前一部手機的承諾期還未結(jié)束,再繼續(xù)增加承諾期又可以換手機,這些政策讓很多人不斷的換新機。補貼的退出,會讓一次性投入的門檻大大增加,這對手機整體市場來說不是個好事,不過對于環(huán)保來講挺好。
因此,對于廠商來說,缺少扶持之后,總體影響較為中性,更看重其原本的市場能力,但減慢終端更新頻率最終會導致整個蛋糕減少。而對于最終用戶而言,恐怕并沒有什么好處,所謂的終端補貼,實際就是運營商為了減少用戶頻繁的離網(wǎng)、入網(wǎng)所帶來的成本,而將這個成本轉(zhuǎn)化成用戶承諾不離網(wǎng)后的補貼,沒了補貼,就少換點手機吧。
有運營商人士感慨,現(xiàn)在不管做什么都挨罵,即便對用戶是好的。樂視低價賣電視靠后續(xù)服務來收費那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運營商預存話費送手機就被說是壟斷,不由得一聲嘆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