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自圓其說的“產能不足”
談及限量搶購原因,小米公司長久以來的說法只有一個:產能不足。
產能不足是廠商遇到的常見問題。比如魅族,在發布MX3后,就多次在京東以及官網關閉了預定。而每一代iPhone,在上市之初也會遇見產能不足難題。不過,上述廠商通常在產品上市兩到三個月后就可以正常供貨。
只有小米,似乎永遠處于“產能不足之中”。
“今天所搶購手機都是小米在3-4個月前下的訂單,因為手機行業需要提前在供應鏈上游下單。小米產能在不斷地提升,但小米不可能去預測未來4個月的銷售量,所以也就無法在3-4個月前下很大量的訂單,小米正在通過產能的提升來滿足更多用戶的購買需求。”10月22日,小米副總裁黎萬強在媒體溝通會上的解釋并無多少新意。
實際上,兩年前的小米用這個借口還可以理解,但兩年后的小米是一個價值100億美元、年銷量超千萬,擁有無數粉絲的大公司,還只敢在上游供應鏈處下一個10萬的訂單?
“在2012年銷售過千萬臺后還有這種說法,要么是小米和雷軍對自身太不自信,要么是對產品質量不自信。”一位觀察人士對記者稱,他寧愿相信是小米故意壓貨。
對此,資深互聯網觀察人士信海光同樣質疑:從9月5日小米3手機發布,到10月15日開始銷售,這期間足足有四十天時間,40天可以生產多少手機呢?富士康開足馬力生產iPhone 5,日產量是15萬臺;一個中小型的OEM工廠,一條生產線每天保守估計也有1500-2000臺,10條線就是20000臺左右。
而根據小米負責人此前接受采訪時的數據,除富士康廊坊生產線每天產量,小米手機僅英華達南京生產線日產達2萬臺左右,每月產量在60-70萬臺之間,“規劃至年底達到16條SMT生產線,8條組裝線,每月產能將逾100萬臺的規模”——要知道,這可是去年年底英華達的說法。
在如何提升產能上,小米官方對本報的回應是“正在加大產能,產能已得到提升”——這種說詞也相當熟悉,雷軍、黎萬強最近兩年來在不同場合也以此進行回應。
“現在只有富士康廊坊生產線,英華達現在確在試產,11月底將會正式投入生產,以此擴大產能。”在10月22日的溝通會上,黎萬強如此表示。
不過,這是一種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說法——今年5月和去年5月,多家媒體應小米之邀數次走進南京英華達小米生產線,參觀了小米在英華達的全力生產,而作為小米的主要代工廠,今年5月英華達負責人黃建勛對媒體的介紹是“每月可生產2A、2S150萬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