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所謂100M網絡速度主要是指手機等移動終端與基站之間的通信速度。而基站與互聯網資源(主要是IDC)的連接還是主要依靠地下鋪設的光纜來進行,這些連接全國各個城市之間的光纖網絡就是互聯網骨干網。2001年中國電信南北分家時,中國電信長途骨干網按照光纖數和信道容量進行分家,其中北方十省與網通、吉通合并后的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占有30%,南方和西部21省組成新的中國電信占有70%。中國電信經營管理的骨干網CHINANET是中國互聯網絡的基礎網絡,是中國最大、最主要的骨干網。而中國移動長期以來以經營移動通信為主,對骨干網的需要不大,也因此未投入大量資源建設全國性的骨干網絡,而現在要再進行全國性的骨干網絡建設,不但成本高昂,建設難度也極大。
另外,中國移動的國際出口帶寬資源僅占11%的份額。
4G用戶培育無法一蹴而就
雖然中國移動的4G網絡建設運營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還是會快速的推進移動網絡建設,并最終建成一個覆蓋全國的大型移動網絡。但網絡覆蓋僅僅是網絡運營的基礎,關鍵是如何獲得用戶,并引導其消費而帶來收益。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首先,從語音通信向以流量使用為主的消費習慣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需要逐步從語音消費為主轉向流量消費為主,從小流量逐漸增加到大流量消費。根據思科2013年2月份發布的關于全球數據流量預測的報告稱,亞太地區的移動用戶每月使用數據流量將從2012年的平均136MB(中國移動用戶2012年平均約100MB)增至2017年的約1.75GB。愛立信2013年6月發布的《流量與市場數據報告》顯示,從2012年到2018年,全球手機流量復合年增長率達到50%,即到2018年會增長12倍。按照這個增長,中國移動用戶2018年月均消費流量約1.2G。從以上分析預測,可大致推斷中國移動以G為單位的4G主流流量套餐,將至少需要4年后的2017年才有廣泛的用戶使用。
其次,網絡用戶的資費消費習慣改變需要漫長過程。中國移動2012年用戶ARPU值為68元,每位用戶平均每月使用約100M付費流量。根據移動的套餐100M左右的流量資費約10元。而中國移動在溫州和青島推出的4G試商用套餐是2G、4G、8G、15G的包月費用分別為50元、80元、120元和200元,按照平均采用80元4G流量來計算,用戶需要從100M(0.1G)轉變到4G(增加40倍),從10元流量費轉變到80元流量費(增加8倍),流量費甚至超過了目前中國移動用戶的整體ARPU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