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經濟法研究所所長盛杰民對第一財經客戶端記者回憶說,早在2007~2008年,《反壟斷法》剛剛通過,就有不少中外廠商帶著各種舉報的書面材料,以及研究報告找到他,指責高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但是由于恐懼,當時不論是企業還是執法機構,并沒有人敢牽頭。
一位經歷此過程的律師對第一財經客戶端記者說,由于執法部門也在摸索的過程中,當時對反壟斷舉報的要求是,要準備好所有證據。但是如果證據齊全,就可以直接去法院上訴,也不用找舉報這條路了。
在發改委調查高通公司之前,用高通一名員工的說法,美國總部還是一片歌舞升平,并不知道亞洲面臨的危險;而現在,整個公司沉浸在一種憂心忡忡的氣氛里。
“罰金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商業模式被否定。”上述員工說。
其它的負面影響也驗證了這種博弈的慘烈程度。最近一年,隨著發改委調查的進展,高通股票僅為納斯達克大盤漲勢的約1/3,并在最近的3個月,出現了股價下跌。在幾次公布案情進展的節點,它的股價幾乎都經歷了劇烈下跌的周期。高通接受反壟斷調查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也已有多位美股分析師重點提示。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高通公司已動用包括美國財長雅克布?盧(Jacob Lew)和美國商務部長等美國高層官員,在中美多雙邊會談場合游說。
美國財政部長盧甚至在德里克·阿伯利與中國發改委會談之后,致函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稱中國近期對外國企業的關注可能降低外國知識產權的價值,并警告說,中國針對外國企業的一系列“反壟斷”調查可能給中美關系帶來嚴重影響。
遭遇中國反壟斷調查之前,高通曾分別在日本、歐盟和韓國分別接受調查,最終2009年分別有了結論。其中歐盟終止調查,而日本和韓國則分別做出了行政處罰,日本公平貿易局僅僅要求其糾正壟斷行為,韓國則對高通處以2.08億美元的罰款。
中國的調查一出,便引發了全球關注。其特別之處在于,中國反壟斷當局對高通的調查范圍,包含了歐、日、韓的調查范圍總和,并觸及了高通的核心商業模式。
鑒于之前發改委處罰的風格,了解案情進展的多位人士透露,外界一直最為關注的罰款金額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具殺傷力的地方,主要指向高通過去30年賴以成長、建立壟斷地位的專利授權模式。
令人恐懼的高通
數據顯示,手機應用基帶芯片(負責無線通信功能的核心芯片)一年的全球產值約在160億美元至190億美元之間,高通就占據了其中50%以上的份額。
但在數據以外,讓第一財經客戶端記者驚訝的是,越深入地去了解,越發現全產業鏈對高通的恐懼之深。這種恐懼不僅包括它的競爭對手,甚至也包括它的下游企業,運營商等。
前述律師說,我從未見過一家類似高通這樣的公司,讓我所有客戶都如此害怕。而其下游的業內人士們則描述說,業界對高通都已經深惡痛絕了,對它的反壟斷調查簡直大快人心。
“我們都覺得它按照整機收專利費的方式太流氓了,整個產業界都有動力去起訴他。但是人家強勢,有核心專利。”其中一位下游業內人士描述說。
高通的主要收益來自于兩部分:專利授權和手機基帶芯片(負責無線通信功能的核心芯片)出售。
手機制造商如果使用了高通芯片,要付芯片的錢及專利費;設備商建基站的芯片如果使用了高通專利,則得付專利費。對于中國的三家運營商來說,一方面需要采購手機廠商的定制機(比如iPhone);另一方面,還需要采購設備商(包括華為、中興、諾基亞等)生產的設備,得間接付出兩份專利許可費用。
強勢的供應商,帶來了選擇性供貨的風險。由于質量穩定,在手機行業內,中高端手機幾乎都只使用高通的芯片。比如,蘋果和三星如果需要研發一款新的高端手機,必須要高通來生產這種芯片;一個新的技術產生,如果高通一直沒有生產這款芯片,那么這個行業也不會被看好。
評論